黃向堅是明末清初的畫家,善畫山水,利用細膩的筆觸繪畫出奇險的遊歷。層次豐富,氣勢雄渾。他父母在明朝時前往雲南、貴州當官。隨後,清兵入侵,明清更替,發生戰亂,令黃向堅與父母失去聯絡。順治八年,他決定去尋找父母。沿途繪畫了《尋親紀歷山水圖冊》,除了山水外,更在畫作表達出一個孝道、恩情的故事。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蜀道圖》、《萬里尋親圖冊》、《點蒼山色圖軸》、《萬壑千崖》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共有十二頁,他繪畫的風景和內容是中國西南、雲南、貴州的山水景象。但經過畫家的誇張藝術手法,使雲貴地區山川表現得更為險峻。它背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黃向堅是明朝晚期的畫家,他的父母在雲南、貴州當官,後發生戰亂令黃向堅與父母失去聯絡。順治八年,他決定去尋找父母,穿越九個省份長達五千三百多公里,最終於雲南姚州(今姚安縣)重遇父母,顯現出孝道和恩情。
第一頁我們看到很美的山水景色,有山有水,特別是一大片湖景。這個湖就是現今的雲南滇池。這幅畫是表現當時附近的地區,我們隱約看到畫中有很多景物在古今對比下,還能辨認得到,這些遺蹟現時依然存在。
- 滇池
- 碧雞關
- 遺蹟
- 小中現大
- 題字
- 關索嶺
小中現大: 在細小的畫布上,繪畫出宏大的景象。黃向堅在一個不足一平方呎的畫冊,從這麼細小的面積,畫出這麼宏大的景象。而每一幅作品都是巨構,構圖很宏大,這種手法名為「小中現大」。
題字: 畫家喜歡在作品上題字,不但點題亦補充了作品的內容。黃向堅在每一張冊頁上都有題字,不僅交代畫中地點,亦令我們更了解尋親過程的點點滴滴。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頁二)
黃向堅在這麼小的畫面上一開筆就畫尖角山峰和羊腸小徑,,然後題字「鬼國千峰」,彷彿進入了一個奇異的鬼界周圍的山峰都很尖削、很茂密。僅僅這幾句文字,再配合我們看到的畫面,整個感覺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
- 尖角山峰
- 羊腸小徑
- 題字
- 鬼國千峰
- 變形手法
題字: 畫家喜歡在作品上題字,不但點題亦補充了作品的內容。黃向堅在每一張冊頁上都有題字,不僅交代畫中地點,亦令我們更了解尋親過程的點點滴滴。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頁三)
畫中左邊的山崖非常陡峭,拔地而起,而這種陡峭的誇張程度甚至予人一種會塌方的感覺。我們竟然能從山水畫中看到他畫出這種效果懸崖,彷彿撲面而來。在懸崖上,同樣畫了一條羊腸小徑有一個細小的人物徐徐前進,這顯然有一種代入感,聯想到那個人物就是黃向堅。他在如此危險的情境中在懸崖上走這條小路。一條湍急的河流、瀑布、溪澗河水正洶湧地沖過去。黃向堅提到「危磴逼窄」,意思是該小路既逼狹又狹窄,而且往下看時:「俯臨大溪,水勢洋溢」。他又說了一句「不敢注目」,意思是邊走邊往懸崖下看有一條很湍急的奔流,溪水正往下沖,看一眼也會害怕得腳軟,擔心會掉下去。除了看畫,再看補充的文字資料,精彩的引子提供許多豐富資料,小中現大。他繼續走下去,繼續其艱苦的尋親經歷。
- 陡峭
- 羊腸小徑
- 代入感
- 河水
- 「不敢注目」
- 文字資料
師古人: 山水畫畫家很喜歡師古人,通常都會回顧古人有那些風格,如果喜歡便向他們學習,或其後加上自己風格再發展。從《尋親紀歷山水圖冊》,你可以看見黃向堅有模仿元朝山水畫家王蒙的痕跡,繪畫山的形態很陡峭,使用了大量皴法。
代入感:畫家為了增加代入感,會加一些內容引導觀者跟隨畫家的遊歷。例如在畫中加上人物,使用步道小徑,引領觀者。在《尋親紀歷山水圖冊》,畫家在懸崖上,同樣畫了一條羊腸小徑有一個細小的人物徐徐前進。使人聯想到那個人物就是黃向堅。他在如此危險的情境中,在懸崖上走這條小路,艱苦尋親。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頁四】
頁四:這頁有別於其它,景象變成很平淡、舒適、閒逸。他所繪畫的夜景墨色比較深沉,這種夜景在中國畫中較少見。有一天,他行程來到這個地方在岸邊停泊小艇,睡不着,想起:「莫教回念家鄉遠,翹首天南路渺茫」。他看見優美的夜景,但他並不像其他文人,沒有詩情畫意,只想到自己是來尋親。在畫中右下方有蘆葦、蒲草、沙洲等,有幾行大雁低飛,準備回巢休息。心想到已經離家很遠何時才能回到家鄉?他仍要「翹首天南路渺茫」繼續往南走才能找到父母。整幅畫一方面吸收王蒙「牛毛皴」的方法來表現山峰,同時整幅畫的境界很優美,不忘注入了念親情的感覺。
- 夜景
- 題字
- 蘆葦
- 大雁回巢
- 念親情
題字: 畫家喜歡在作品上題字,不但點題亦補充了作品的內容。黃向堅在每一張冊頁上都有題字,不僅交代畫中地點,亦令我們更了解尋親過程的點點滴滴。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頁九)
頁九:山川景象同樣很險峻,一座座很尖削的山峰。黃向堅把它形容為「山形矗如迸筍」,即像一根根很尖銳的竹筍。另他加了一句話:「幾令人益興岵屺之思」,「岵屺」出自《詩經.魏風》,以前的遊子離開家鄉想念家裏的親人,很喜歡登上高山眺望家鄉方向。黃向堅引用了「岵屺之思」這四個字,那一刻的心情並非欣賞風景而是思鄉,邊走邊畫到這裏,經歷跌宕起伏,描述他如何尋親。
- 山形矗如迸筍
- 岵屺之思
岵屺之思: 以前的遊子離開家鄉,想念家裏的親人,特別是父母,很喜歡登上高山眺望家鄉方向,這被稱為「岵屺之思」。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頁十)
頁十:彷彿筆鋒一轉,開始找到父母,從畫上的題跋:「萬竹陰森,農居稠密,頗有樂土之風」。原來決定身處是樂土還是恐怖的地方取決於心情。在畫的左下角,一行人排成隊伍前進,而且看到有轎子,意思是已經接到父母讓他們坐在轎子裏抬着他們回程。返回蘇州有一條橋,有人牽着牛過橋,有人的活動,右下角最明顯有農夫正在耕作、耙地。彷彿已回到一片漁樵耕讀的優美景象。題跋:「頗有樂土之風」,因為他已經找到雙親,無論從文字或畫作的表現效果,整個氣氛都變得不同。看到有牛,有人耕作相比之前有野獸的緊張氣氛看到這畫面,感覺畫家也放鬆了心情輕鬆了。
- 題跋
- 隊伍
- 橋
- 農夫
《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頁十二)
頁十二:墨色很淡,留白的地方很多,這表現了四季中的一個景象:雪景。他用雪景做結尾,還畫下雲南旅程中最後的景象譬如有牌坊、民居還有商舖和驛道等。顯示已回到有人氣活動的小鎮。他亦把天氣形容得頗有意思:「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天氣經常不穩,土地也是凹凸不平舉步難行。這旅程很艱巨但他已經尋到雙親,很開心又怎可以抱怨呢?怎麼可以怨地方環境艱苦?因為他找到父母,心裏已釋懷。
- 淡墨
- 留白
- 小鎮
- 題字
題字: 畫家喜歡在作品上題字,不但點題亦補充了作品的內容。黃向堅在每一張冊頁上都有題字,不僅交代畫中地點,亦令我們更了解尋親過程的點點滴滴。
淡墨:中國畫不太追求鮮艷顏色,即使很鮮艷,也會用墨把它調淡。
留白:畫家常以留白或以白粉的技巧來表現冬季。黃向堅在頁十二使用了這個技巧來營造冬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