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又號清湘老人、大滌子、苦瓜和尚等。為明靖江王的子孫。明亡後,被迫剃髮為僧。於安徽旅居時與梅清友好,故其早年的山水畫亦見梅清之影響。此時他亦多畫黃山,與梅清同為黃山畫派巨子。晚年定居揚州,與朱耷交情深厚,二人並為清初畫壇的「四僧」。明末詩人黃研旅曾經兩度遊歷嶺南,足跡遠至廣西及海南島一帶,寫下不少有關嶺南山川風物的詩作。他與石濤友好,此詩意冊即以其所寫的閩、粵紀遊詩為題材而作,再結合自己的見聞與想像而繪成,是晚年在揚州時所創作的內容之一。
石濤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經典名句,而所追求的,正是一個「奇」字,他試圖從奇山異水之中獲得藝術創造的新靈感。而黃研旅的詩,亦把嶺南山水寫得雄奇秀麗,正合石濤借題發揮。為了凸顯黃研旅筆下的不同景致,石濤刻意用了工筆、意筆、乾筆淡墨、潑墨暈化、淺絳青綠或純水墨的效果來演繹各種詩意,創造出變化莫測,超越古人的構思。
《寫黃硏旅詩意冊》、《黃山圖》、《竹石圖》、《雲山無盡圖》、《湖邊書室圖》
《寫黃硏旅詩意冊》(頁九) - 1701年
頁九畫了一隻船航行,根據黃硏旅的行旅,原來當時他去了海南島,但我們可以想像他去了蓬萊。原來海上仙山都出現在畫中,所以我們不妨將這幅畫想像為仙境。
- 一隻船
- 海南島
- 蓬萊
- 仙境
仙境文化:受著道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山水畫很多時都會繪畫仙境文化。道家文化有兩種特色,第一是追求成仙,另外就是承接傳統思想,滿天神佛,尋找仙界、神山。《寫黃硏旅詩意冊》中,當時黃硏去了海南島,但我們可以想像他去了蓬萊。畫中更見海上出現仙山,所以可以把這幅畫想像為仙境。
《黃山圖》 - 1700年
《黃山圖》是石濤為朋友而作的。石濤的朋友從沒去過黃山,於是他便畫了這畫讓朋友按着去黃山,有點像現在的旅遊書。石濤向朋友介紹,推薦友人去黃山。他畫的地方是始信峰,為何叫始信峰?因為他去到此地,有感「始信黃山天下奇」。石濤來到此地後,發覺黃山是奇險之地。始信峰上有渡仙橋,橋上畫了一個人,是一位高士經過渡仙橋前往對面的一座山峰,這呼應了蘇軾《赤壁賦》:「飄飄乎如...... 羽化而登仙」的境界。因此他畫的渡仙橋意味著渡過了橋便能成仙。這幅畫雖然畫得比較平實,卻有羽化登仙的意味。
- 始信峰
- 始信黃山天下奇
- 渡仙橋
- 渡橋
- 成仙
- 羽化登仙
羽化登仙: 道家思想中的終極境界,是指當人修道成仙後,便有很輕盈的感覺,人的肉身沒有了,變得輕飄飄。古人繪畫仙境,除了表達了飄渺和若隱若現的感覺,也看到他們會追求超凡脫俗,在大自然中尋找虛無和美麗的境界。《黃山圖》始信峰上有一條渡仙橋,橋上畫了一個人,是一位高士經過渡仙橋前往對面的一座山峰。這呼應了蘇軾《赤壁賦》:「飄飄乎如...... 羽化而登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