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主頁

最高心跳率如何計算?判斷運動目標心率,計算正確目標心跳區間

醫生與你:最高心跳率如何計算?判斷運動目標心率,計算正確目標心跳區間

運動後心跳持續快速可能會對健康帶來潛在危機。了解運動中的心跳率變化及其影響,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至關重要。本文將深入解析運動心跳率的正常範圍及計算公式,並探討過高心跳率可能引發的健康風險及低心跳率的好處。了解這些資訊,能幫助運動員和健身愛好者更安全的訓練,避免過度負荷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 甚麼是心跳率?
  • 不同年齡的正常心率
  • 運動心跳率要如何計算?計算公式是甚麼?
  • 運動高心跳率危機,避免過度運動
  • 運動量建議及強度
  • 低心率運動3大好處

  • 甚麼是心跳率?

    心跳率是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處於休息狀態時,健康的人心率範圍為60-100bmp(次/分鐘),但一旦心率大於100則屬於心搏過速,少於50則心搏過慢。運動員心率一般在40-60bmp,因長時間的訓練,心肌變得有力,每次泵血前就能儲存更多的血液。心率會受到多方面影響,如運動水平、健康狀況、情緒、溫度、年齡等。


    不同年齡的正常心率

    正常心率會因年齡而異,通常年齡越少,心率越快。這是因為他們的心臟較小,新陳代謝更旺盛,需要更多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減緩,心率也隨之降低。
    20歲:100 – 170 bpm
    30歲:95 – 162 bpm
    35歲:93 – 157 bpm
    40歲:90 – 153 bpm
    45歲:88 – 149 bpm
    50歲:85 – 145 bpm
    55歲:83 – 140 bpm
    60歲:80 – 136 bpm
    65歲:78 – 132 bpm
    70歲:75 – 128 bpm


    運動心跳率要如何計算?計算公式是甚麼?

    想要計算運動心跳率,首先要計算最高心跳率(220 - 年齡),如一名20歲青年,最大心跳率則為「220 - 20 = 200次/每分鐘。」

    依照運動強度的不同,目標心跳率的範圍也會有所不同,分別如下:
    ● 輕度強度:50 - 60% 的最高運動心跳率,例如散步、伸展運動
    ● 中等強度:60 - 70% 的最高運動心跳率,例如快走、慢跑
    ● 高強度:70 - 85% 的最高運動心跳率,例如跳繩、快跑
    ● 最大強度: 85 - 100% 的最高運動心跳率,例如: 短距離衝刺、重訓最大負荷

    例如20歲的青年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60-70%),那麼心率應該控制在「(220 - 20)x60%或70%」,即120-140bmp。故此,當20歲的青年進行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時,目標心率應為每分鐘100-140次。於高強度運動時,目標心率應為每分鐘140-170次。

    若想增加代謝及減肥的話,會建議達到最高運動心跳率的60%以上,才會有燃脂的效果。

    公式如下:
    最大心跳率 = 220 - 年齡
    目標心跳率範圍 = 50% 至 100% x 最高心率


    運動高心跳率危機,避免過度運動

    如果長時間讓運動血壓停留高峰,會導致運動性高血壓。運動時心臟跳動次數過度,會導致血壓調節機制異常、血壓大幅波動。在運動開始時,人體會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壓會急速上升,稍有不慎可能會誘發心律不齊、血壓驟升等風險。如果運動後血壓恢復緩慢,會增加動脈粥樣化風險,亦更易患上冠狀動脈疾病。當正常人在靜止時,心跳頻率應在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且心律規則。但若靜止時心跳低於每分鐘60次、超過100次,或心跳不規則,就可能是心律不正的表現,便要小心。 有些人認為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心跳可以超過預測的範圍,但對於平時心跳較快的人,例如靜止時心跳已達每分鐘100次,運動中最理想的心跳增幅應該是靜止心跳的30-50%。換言之,當運動時心跳超過靜止心跳的50至70%時,就可能存在風險。如果心跳已超過50,應暫停運動休息一下,一旦超過70%,應馬上停止運動,否則可能會引發暈厥、呼吸困難、心悸等嚴重問題,甚至危及生命。


    運動量建議及強度

    適量的運動對維持健康有著重要作用,能促進心肺功能及身體機能的運作。定期運動更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提升整體生活質素。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指出,不同年齡及患者有不同的建議運動量,分別如以下:

    1. 兒童及青少年:5-17歲
    體育鍛煉對兒童與青少年有助於提升心肺與肌肉健康、心臟代謝功能、骨骼強度與認知能力,同時還能改善心理健康,減少抑鬱及肥胖風險。建議每日進行平均60分鐘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3日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及增強肌肉和骨骼活動。

    2. 成年人:18-64歲
    成年人進行體力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某些癌症及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同時也能改善心理健康、認知功能、睡眠質量及肥胖指標。建議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與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或兩者等量組合。此外,每周至少2日進行中等或更高強度的肌肉鍛煉,以覆蓋全身主要肌群。如增加中等強度運動至300分鐘以上或高強度運動至150分鐘以上,則可獲得更多健康益處。

    3. 老年人:65歲或以上
    老年人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某些疾病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也能改善心理健康、認知功能、睡眠質量及肥胖指標,並預防跌倒、骨骼退化和器官功能下降。建議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或兩者的等量組合,並每周至少2日進行肌肉鍛煉,以保持肌肉的活躍性。此外,每周3日以上進行結合平衡、力量與多樣化運動的訓練,有助提升器官功能能力並預防跌倒。

    4. 孕婦
    孕婦和產後婦女進行適度體力活動有助於降低先兆子癇、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體重增加、分娩併發症及產後抑鬱症的風險。如想改善新生兒健康又不影響出生體重,可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結合有氧和肌肉強化活動,以及適度伸展。孕婦與產後婦女應避免久坐,替換為任何強度的運動,以促進健康。

    5. 患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與老年人
    身體活動對患有慢性病的成年人與老年人有顯著影響,癌症患者可降低復發率、死亡率及第二原發癌風險;高血壓患者可改善心血管健康及生活質量;2型糖尿病患者可減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建議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或兩者的組合。每周2日以上進行肌肉強化運動,以鍛煉主要肌群。而老年人應每周3日以上進行平衡與力量訓練,預防跌倒。如身體允許,亦可將有氧運動增加至300分鐘或高強度活動150分鐘,以獲得更多健康好處。


    低心率運動3大好處

    低心率是指良好運動表現的指標,低心率讓心臟更有效地將血液輸送至全身,讓更多氧氣運輸到肌肉。其他好處如下:

    1. 增加耐力:心率低代表心臟不需要過度用力泵血,這也是為甚麼運動員能在更高強度下持續運動更長時間。
    2. 不會輕易疲勞:較低的心率表示心臟不容易過度勞累,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風險。
    3. 更快恢復:較低的心率表示心臟能在運動後更迅速地恢復,從而使運動員能夠更頻繁且高強度的進行訓練。

    如想提升心肺耐力,可通過慢跑、快走、游泳、踩單車等運動來訓練。心肺功能加強後,血液中的氧氣攜帶量就會增加,這樣不僅能增強心血管健康、提高睡眠質量、預防骨質疏鬆,還能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加快疲勞恢復等,對人體有諸多好處。


醫療新猷:心腦血管風險評估

精靈一點:醫療新猷:心腦血管風險評估

心腦血管疾病引致死亡的風險很大,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患上心腦血管疾病,對個人健康以至社會資源都會帶來沉重影響,因此醫學界製訂「心腦血管風險評估模型」,了解未來10年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協助個人和社會及早應對這問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教授將介紹這方面的新發展。


  • 心腦血管疾病有多普遍,死亡率如何?
  • 香港人的發病情況如何?
  • 心腦血管疾病越見普及,對社會有甚麼影響?
  • 心腦血管風險評估模型是甚麼?
  • 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有三大類:
  • 為何有些心腦血管疾病會被忽視?
  • 香港團隊如何制訂心腦血管風險評估模型?
  • 個人如何從這個模型了解自己的健康?

  • 心腦血管疾病有多普遍,死亡率如何?

    心腦血管疾病是全球和香港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全球每年超過二千萬人死於這疾病,其中58%在亞洲發病,平均每1.5秒便有一人死於這疾病。根據香港衞生署2023年的數據,心腦血管疾病是香港的五大死因之一,心臟病排名第三位,腦血管病則排名第四位。


    香港人的發病情況如何?

    若看40至74歲族群,男女的發病率都非常高,男士多達三分一會發病,女士較少,只有4.9%,因為女性荷爾蒙對此有一點保護,也因此當女士在更年期後,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風險就會大大提高。另外,近年中風患者更有年輕化的趨勢,原因有很多,例如高鹽、高脂、高糖的飲食,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等,都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腦血管疾病越見普及,對社會有甚麼影響?

    心腦血管疾病普及可以對個人健康和社會帶來連串骨牌效應。個人方面,脂肪積聚在血管壁造成阻塞,可以引發炎症,也會影響腦部運作,還會造成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問題。另外,心腦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人從壯年已經開始看醫生,直接造成輪候病人增加,需要服食的藥物增加,藥物多少都有副作用,令患者要注意和照顧自己的地方也增加了,對醫療人手和資源也構成壓力。而且大部分壯年人士仍是上班族,患病、覆診,甚至動手術等會影響工作和生產力,以致減低整體社會的勞動力。


    心腦血管風險評估模型是甚麼?

    製作心腦血管疾病模型是為了及早預測,每個市民未來10年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這項風險評估讓我們可以及早調動社會資源應該放在甚麼地方,進行治療和預防工作,可以協助政府應對社會健康問題之餘,也能幫助市民好好管理心腦血管健康。


    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有三大類:

    1.可改變的行為風險因素:吸煙、缺乏體能活動和久坐、不健康飲食、喝酒等
    2.可改變的生物醫學風險因素:過重和肥胖、高血壓、高血糖或糖尿病、高血脂
    3.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年齡增長、遺傳或家族病史、性別、種族


    為何有些心腦血管疾病會被忽視?

    因為有些風險未能從體形或生活上察覺出來,例如肥胖雖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身形瘦削人士並不代表必定風險不高,尤其是年輕人,其實他們可能因為遺傳已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往往出現心臟病突發時才驚覺患病。如果走路很容易喘氣、心翳、胸口有被壓著的痛楚等病徵,或家族成員曾患心臟病,便要小心注意。最好當然是每年進行身體檢查,檢查血液指標便最安全。


    香港團隊如何制訂心腦血管風險評估模型?

    香港過去廿多年,公私營醫療體系已經建立了一套非常龐大而資料齊全的病人數據庫,內容包括個人資訊、所患疾病、服食藥物、及生物醫學風險因素等。研究團隊與他們合作,利用這大型數據庫,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機器模型去研究,預測香港市民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繼而制訂專為華人設計、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過程中也會收集新的數據,不斷更新這個模型。


    個人如何從這個模型了解自己的健康?

    研究團隊盡量簡化心腦血管風險評估模型的評估結果,以形象化的「分數」形式,向市民呈現他在未來10年患上此疾病的風險,其中包括「沒有接受治療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及「有接受治療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不但讓患者容易理解,也有助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討論和講解。


    影片包含更多更多相關的醫學資訊,萬勿錯過!

慎防高血壓

醫生與你:慎防高血壓

高血壓是都市人很常見的疾病,但是高血壓很多時候並沒有特別的病徵,往往出現併發症,例如中風、心臟病時才會發病。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熠恒醫生講解何謂高血壓,其成因、治療和預防方法。而中醫視高血壓為肝腎陰陽失調,也有它的一套治療方法。


  • 血壓是甚麼?對人體有何重要性?
  • 如何才算患有高血壓?
  • 高血壓的成因是甚麼?
  • 高血壓會造成甚麼併發症?
  • 除了服藥,還有哪些治療方法?
  • 中醫怎樣看待高血壓這疾病?
  • 預防高血壓要注意甚麼?
  • 自行量度血壓應注意的地方

  • 血壓是甚麼?對人體有何重要性?

    血壓是人體維持生命不可的動力,我們的心臟每天不停地把血泵往身體各部分,運送養分和氧氣到不同器官,當心臟泵血的時候會產生收縮壓,舒張時理論上沒有甚麼動力,但人體的血管有彈性儲存,令心臟休息時仍有一定的血壓,如此便形成上壓和下壓。


    如何才算患有高血壓?

    世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標準,根據大型研究結果,尤其適用於中國人的數據顯示,只要血壓上壓達130以上,下壓達80以上,帶來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都會增加70%,死亡風險也會增加兩倍以上。一般認為,若多於一次量血壓都持續發現血壓高於正常水平,便可以診斷為高血壓。但對於本身有中風、心血管或腎病問題的人士,一次量度高於正常水平已屬高血壓的情況。


    高血壓的成因是甚麼?

    長期吃鹹味食物,高鹽分會增加患高血壓風險;肥胖、缺少運動、睡眠不足、缺乏休息、壓力增加等都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另外,家族遺傳、血管畸形、患長期腎病或內分泌失調等,都會令人出現高血壓。而女性在更年期後,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的風險都會大增。


    高血壓會造成甚麼併發症?

    高血壓首先會令不同器官,包括血管的壓力增加,長期會造成血管粥樣硬化,提早出現血管老化的現象,傷害各個器官。有可能造成腦部血管梗塞,甚至會爆血管都是中風的一種。另外,它會增加心臟負荷,造成心臟衰竭、心肌增厚、心房顫動和心肌梗塞等。長期出現高血壓而沒有服藥控制,可能出現主動脈破損,嚴重的情況更可以致命,也有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和視網膜功能等。


    除了服藥,還有哪些治療方法?

    如果服藥仍無法控制血壓上升,即使服食組合藥物都失效,最近有研究發現一種新型手術可以幫助高血壓病人,就是腎臟去除神經支配術。另外,有百分之十患者的高血壓屬於繼發性,即是由於其他疾病引致,例如腎臟血管不順暢或是內分泌失調,如果找到相關原因而對症下藥,便能有效解決高血壓問題。


    中醫怎樣看待高血壓這疾病?

    中醫認為高血壓一般與肝腎陰陽失調有關,常見的證型有肝陽上亢、肝腎陰虛、痰濁內阻和血瘀阻絡。食療方面,可以服用杞菊決明子茶,把枸杞、菊花和決明子放進水杯內,焗茶飲用便可,功效是平肝和滋補肝腎。穴位治療方面,可以按壓太溪穴,它位於內踝尖和跟腱中間的凹陷處,常見於治療頭暈、耳鳴和腎虛等症狀。


    預防高血壓要注意甚麼?

    日常飲食必須盡量保持清淡,避免吃高鈉、過鹹或太油膩的食物;生活習慣方面,首先要戒煙、戒酒盡量保持心境平靜和放鬆,因為過度緊張的情緒和生活習慣都會影響血壓。同時也要定期監測血壓,知道血壓有甚麼特別變化。


    自行量度血壓應注意的地方

    應該做的事:
    1.在安靜及溫度舒適的房間保持坐下及放鬆3至5分鐘
    2.坐在有背靠的椅子上,雙腳並排,腳掌能觸及地面
    3.在家中量度時,應量度兩次,每次相隔至少一分鐘
    不應做的事:
    1.30分鐘前不可以吸煙、進食含咖啡因食品、服藥或運動
    2.量度期間不要說話


    更多更多相關的醫學資訊,盡在影片中!

心室偷偷變肥?心肌肥厚症擲下的隱形炸彈

精靈一點:心室偷偷變肥?心肌肥厚症擲下的隱形炸彈

心肌肥厚症與我們平常掛在嘴邊的冠心病不同,患者大多數時候沒有甚麼特別症狀,鮮少有心口痛、呼吸不良等問題。然而,這個病症的威力卻不容小覷——患者有機會氣喘、心口翳悶,嚴重者更可能因而猝死。本集請來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醫生,向大家介紹這位心臟病的隱形殺手。



心肌肥厚症的病因

提起猝死的個案,廣大市民都會聯想到冠心病、血管閉塞、通波仔等詞,但其實心肌肥厚症也是猝死的一個主要原因。心肌肥厚症分作遺傳性、後天心肌肥厚症。

先天病因:肥厚型心肌病變最常由心肌的異常基因引起,這些基因導致左心室的心室壁變得比正常情況更厚。患者的心臟間隔比常人厚(亞洲人多是心臟尖部較厚),導致泵出來的血較少,心臟間隔隨心跳加速而越來越塞,放鬆的時間越短,血液則越來越無法流通,因而暈倒。部分年幼患者先天缺乏酵素,因此無法清除細胞雜質,隨年月累積在心臟之中,心肌會慢慢變得肥厚。

後天病因:多由高血壓引致,如果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心臟肌肉經長年累月之下會變厚,即使收縮有力,也可能無法放鬆,演變到後期,心臟可能擴張,無法恢復。患癌的長者可能會沉澱一些不正常的物質於心臟肌肉中,心臟功能會因此變差,心肌也會慢慢變厚。

肥厚型心肌病變診斷標準:左心室厚度多於 15 mm(或多於 13 mm,如家族成員患過 HCM),缺乏可辨識的病因。


臨床評估:心電圖

心電圖是評估求診者是否患有心肌肥厚症的一個普通篩選,它可以初步檢驗出患病的跡象。心電圖、動態監測對患者而言都是重要的檢查。

12 導程心電圖(ECG)可以揭示有關左心室肥大、復極異常心律不正(包括心跳過緩、過速和心房顫動)資訊,提供有關可能出現的傳導異常資訊,通常用於篩檢肥厚型心肌病變以及家庭成員。

百分之七十五到九十五患者的 12 導程心電圖會出現異常,包括但不限於左心室肥大和復極變化的證據,而這些異常與肥大的嚴重程度或模式並沒有可靠的相關性。


臨床評估:超聲波心臟檢查

如果從心電圖看出患者有心肌勞損、或是先天性患病的跡象,就會安排患者進行超聲波心臟檢查。患者的心臟結構、心臟肌肉的厚度,或是患者的心臟如何收縮等,都能在超聲波中清晰可見。一般情況下,成人的心臟厚度應為 1.3 cm 以下(超過則表示過厚)。超聲波檢查中,心臟肌肉、間隔及旁邊的比例,心臟收縮的時候是否全部夾在一起、心臟放鬆的狀態是怎樣的,等等都是值得留意的細節。


如何透過生活習慣改善病情

1. 高血壓人士應好好控制血壓,防止心肌勞損。

2. 多喝水——不喝水會影響血液流動、循環。

3. 運動必須多加小心,可以做普通運動,但避免競技性運動、去健身房舉重。

4. 如果曾經暈倒,一定要告訴醫生。

5. 維持良好生活作息:確保充足休息、忌過鹹的食物、不能抽煙等。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傳統用藥:

β受體阻斷劑(β blocker)、鈣離子通道抑制劑(calcium blocker),這些都是治療高血壓所使用的藥。能放鬆心臟,讓其把血泵出來,唯對中間間隔閉塞的治療效果平平。新藥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應運而生。

新藥:

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能放鬆患者肌肉。心臟肌肉一層厚一層薄,肌肉之間會有些橋動來動去,而先天性心肌肥厚的橋特別多,令患者心臟長期處於收縮狀態,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能提供抗體,封鎖這些橋,讓患者的肌肉得以放鬆。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一般用於經超聲波檢查,確認心臟出口有阻滯的患者身上,治療年期為兩年左右。

藥物治療過程:

先使用β受體阻斷劑,患者仍有症狀,或對β受體阻斷劑出現耐受性,不適合用藥,則可以嘗試用鈣離子通道抑制劑(Verapamil或Diltiazem),用後仍有症狀,并且左心室流出道阻塞多於50mmHG的話,則會嘗試丙吡胺或心肌蛋白抑制劑。倘若仍有症狀,則需要考慮心室中隔心肌切除術或心室中隔心肌酒精燒灼術。


治療方式:手術治療

在新藥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出現前,心肌肥厚症需要透過手術達到情況上的改善,手術方法有以下兩種:

1. 開胸手術,割薄心臟肌肉。

2. 用導管把乙醇(酒精)打進冠心血管,從而堵塞血管,讓肌肉壞死、變薄、萎縮。

手術效果多由醫學中心、醫生的經驗而定,且手術效果會隨時間過去變差。現在有特殊的超聲波,用後能在患者體外使肌肉萎縮,或能代替傳統手術方式。


如想知道更多資訊,馬上收看影片,解開迷思。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與心臟

精靈一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與心臟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聽上去應該與呼吸系統有關,為何它與心臟科也有極大關係?為何那麼多人感染後延誤病情,結果引發很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引致死亡?哪些人士屬於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高危一族?更重要是,現時並沒有對治的特效藥,因此醫生一再呼籲預防感染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怎樣預防、何時需要預防?心臟科專科醫生張仁宇醫生將為你詳細講解。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為何與心臟病有關?

因為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它會變成一個系統性疾病,情況就如感染新冠病毒(Covid)可以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等。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後,最初病徵只是傷風咳、鼻塞、有痰和喉嚨痛,病情可能持續五至七天,但因為身體變弱了,可能導致全身低密集度發炎,在這情況下,血栓的機會便會大大提高。如果在心血管或腦血管裏面發生,就會變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


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甚麼病徵?

感染初期與一般上呼吸系統病無異,會發燒、流鼻水、鼻塞和喉嚨痛等,也會咳嗽、有少許痰和分泌物。若病情持續,會引發鼻竇發炎和中耳發炎等,更嚴重的情況是影響下呼吸系統發炎,令細菌乘虛而入,發展成真正的肺炎,更可能導致其他器官衰竭。因為它的初期病徵與一般流感相似,患者很容易誤判病情,若相關病徵出現三、四天仍未好轉,已經響起了警號,必須延醫治理。


哪些人士要特別注意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由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並沒有特效藥,只能依靠患者自身免疫力去對抗,因此免疫力較差人士必須特別注意。尤其是患有慢性心血管病、慢性心衰竭、哮喘、慢阻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士,還有長者和兒童,如果年紀大又患有慢性病便更加需要小心留意,這一類人士屬於高風險群組。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致的死亡率如何?

若長期病患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入院,其死亡率比一般人會增加六至七倍,例如較年長的糖尿病人,因為糖尿病是一種退化病,免疫系統受壓抑,沒法如一般人輕易打敗病毒,導致它一直繁殖,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會率便會提高,甚至很可能導致死亡,而87%因此病入院的病人都是慢性病患者。


如何預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與流感一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種通過飛沫傳播的病毒,因此在傳播高峰期,常戴口罩、多洗手可以大大避免受感染的機會。如果家中有一人感染此病毒,全家都要戴上口罩以免受感染。另外,60歲以上的長期病患者,可以諮詢醫生,考慮接種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75歲以上人士無論有否慢性病都應該接種。因為感染病毒後,所有慢性病的病情和身體機能都會轉差,就如身體整支軍隊都倒下了,進入深切治療部的機會也大大提高。


預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疫苗有哪些種類?

現時市面上有兩種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一種是佐劑疫苗,這種疫苗含有佐劑,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反應。例如慢性病人士的免疫系統反應較弱,遇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入侵時未必能有效擊退它,接種這種疫苗則可以刺激免疫系統,增強它的反擊功能。第二種是二價疫苗,它針對RSV-A和RSV-B兩種呼吸道合胞病毒,就如流感分為A和B兩種,兩種類型的基因有點不同。疫苗不能提供百分之百有保護性,但可以大大減低病情的嚴重性。


如沒有接種疫苗,感染後如何治療?

免疫力較弱又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士,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很可能因病情嚴重而需入院,由於沒有治療的特效藥,醫院只能提供支援性治療,協助病人自己擊退病毒,例如佩戴呼吸機。支援性治療非常重要,因病毒會引致身體發生併發症,例如黃金葡萄球菌會乘機造成肺炎,若患者的黃金葡萄球菌屬抗藥性,即使用抗生素亦無法對治。因此支援性治療便非常重要。


應在甚麼時候接種疫苗?

冬季是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高峰期,必須在冬季前及早接種,因為疫苗需要一段時間去刺激免疫系統,因此接種後約需兩星期才能產生保護效力。另一方面,冬季也是心臟病,例如心衰竭、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等疾病較常發生的時間,因此感染此病毒後,增加心臟負荷而誘發心臟病的機會也會大增。而疫苗的保護力約可維持兩年,當然相距接種時間越長,效力也會逐漸減退。


如想知道更多資訊,立即觀看影片!

冠心病

精靈一點:血管全阻塞與通波仔

突然心口悶、胸痛,或感覺如被大石壓住,很多人擔心自己是否患有心臟病,驚恐突然猝死。究竟都市人較常見的冠心病是如何引起?醫生提醒,元兇很多時是心血管阻塞造成,原因往往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本集請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專業應用副教授陳裕豪醫生為大家講解。



常見的心臟疾病

1.心血管:冠心病

較常見的疾病,心血管名叫冠狀動脈,形狀有點像皇冠一樣,心血管出問題就叫做冠心病。健康的血管橫切面是圓圓的,血液流動暢通無阻,但隨着年月,血管壁上的脂肪一路積累着,血管就會逐漸收窄,於是供應心臟的養分就越來越少

2.結構性問題

心臟結構上的問題,例如肌肉疾病,泵血不夠力的話,就會導致心臟衰竭

3.心瓣問題

心瓣老化或者出現一些毛病,開合得不好,泵血能力或放鬆能力受影響,血液的流通在心臟裏就會受阻,不順暢的話,漸漸會形成心臟衰竭的情況


冠心病有甚麼徵狀?

做運動的時候,會出現心絞痛。心絞痛不是刺痛的感覺,而是一種被壓着的感覺。那種壓着很模糊,指不出具體位置,大概就在心口中間。有時候那種不舒服、壓着的感覺會反射到下巴,或者左邊上手臂。心絞痛在運動時特別明顯,因為心臟對於養分的需求增加。如果血管收窄,養分供應不夠,心臟就會給你一些訊號,告訴你它會痛。如果致之不理,心臟功能會慢慢減弱,泵血能力會越來越差。泵血能力差了,就會出現氣喘,體能下降。平時可以走到三層樓梯,慢慢變成只可走一兩層。再差一點的時候,血液循環就會變差,會出現水腫氣喘。那種氣喘甚至在睡覺的時候會喘得更厲害。


甚麼導致血管阻塞?

我們身體裡有一些叫做脂蛋白的物質,有些叫做低密度的脂蛋白,有些叫做高密度的脂蛋白。再簡單一點去描述,就叫它做壞膽固醇和好膽固醇。壞膽固醇就是身體多餘的脂肪,慢慢積累在血管裏面,中間有一些發炎過程,在醫學上這個叫做動脈粥樣硬化。除了脂肪積累之外,因為有一些發炎,所以一路收窄,會有一些鈣的物質黏住血管裏面。另外有一些纖維或一些組織都會黏住在那裏,也可以是一些血塊,慢慢就導致血管阻塞。


血管阻塞有沒有徵狀?

血管阻塞過程可以很慢,當然也可以很快。很快的阻塞,徵狀會明顯一點。但如果我們經過年月一直這樣阻塞,經過幾十年,當身體習慣了,有些情況是沒有徵狀的。但往往當有徵狀的時候,情況已經是比較後期和比較嚴重。因為我們很少無緣無故會去做身體檢查,所以早期的血管收窄很少會知道的。所以如果我們放任生活,甚麼都吃,就有機會越來越阻塞,塞到八九成而沒有徵狀都有機會。


誰是血管阻塞高危人士?

1.不良飲食習慣人士

譬如喜歡吃一些脂肪率較高的食品,一些食品充滿反式脂肪的,譬如脆焗、煎炸、高溫油炸的東西,或者人造牛油,含反式脂肪較高的,會令血管的老化速度加快,也會增加壞膽固醇,並降低好膽固醇。壞膽固醇就是會把血管收窄,好膽固醇就像清道夫一樣,所以吃反式脂肪食品,就會有雙重壞效果

2.吸煙人士

3.生活壓力很大、長期抑鬱、休息不足,都可以誘發心血管疾病

4.家族性遺傳人士,例如家族性的高膽固醇症

5.長者,脂肪長年累月積聚,血管亦會老化、鈣化,變得比較硬,失去彈性,影響血液流通

6.糖尿病患者


有甚麼方法得知血管阻塞或檢查心臟問題?

1. 簡單的可以做心電圖檢查,初步了解心臟傳導系統有沒有問題

2. 進一步可透過心臟超聲波檢查,看看心臟功能有沒有受損

3. 電腦掃素描可提供一個概括印象,看一看心臟血管阻塞的程度有多嚴重

4. 如果電腦掃描發現血管塞得厲害,就可以做心導管檢查,透過導管直接在血管打入顯影劑。還可透過血管內的超聲波,看看血管內的情況


通波仔手術是怎樣做的?

通波仔手術有複雜,也有簡單的。簡單的通波仔手術,由下針到完成,可以45分鐘內完成。但是如果血管全塞,又或者鈣化嚴重,需要的時間會長很多,風險也會提升。

通波仔一般透過手或腳的血管去做。以手為例,會在手腕內側位置放一條小喉,因為傷口很小,所以大多數只須局部麻醉。透過這條小喉,把一根頭髮般幼細的鋼絲,經手腕一直伸向心臟。如果心血管全塞的話,就要慢慢尋找一些路去開通。

如果血管鈣化得很厲害,透過這些鋼絲,加上鑽石頭,進去打磨,移除多餘的鈣化物。之後利用超聲波儀器,看看血管裏面的情況。再用球囊去撐開血管,放入支架,這就叫做通波仔手術。


如果血管已嚴重鈣化,怎樣做通波仔手術?

放入鑽石頭的整個過程,某程度上血管要有足夠彈性才行。但假如血管已嚴重鈣化,或者某些情況下太硬的時候,都做不到這件事。現今可以利用衝擊波,或者一種360鈣化打磨激光,以微創手術方法處理。也有一種叫做心室輔助器,如果心臟功能很疲弱,可以放一個小型泵去幫助穩定血壓,再進行通波仔手術。


再嚴重的話,如果無法進行通波仔手術,怎麼辦?

有些情況真的沒辦法進行通波仔手術,就要做開胸的搭橋手術。開胸的搭橋手術是一個大型手術,就是要打開胸部,露出心臟,利用腳上的血管,駁回去已阻塞的血管。比喻好像路塞了,就蓋一條繞道,把血管駁通,這就是大型的搭橋手術。

心房顫動

醫生與你:心房顫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中風是世界上導致永久殘障最主要的原因,平均每四個人裏面,就有一個一生裏面有機會遇到中風的影響。中風指腦内有爆血管、或是血管閉塞的情況出現,腦細胞因而缺血、壞死,而腦細胞壞死後很大機會是不能逆轉,因此有機會導致永久的功能殘障。心房顫動是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還可以是突發性出現、間歇性出現,看似無處可逃。本集請來心臟科專科鄒凱勳醫生詳述這個病症。



甚麼是心房顫動

心臟有四間房,包括兩個心房、兩個心室。一般情況下,左心房會泵血到左心室,然後泵到身體。血液泵到身體之後會回到右心房和右心室,形成一個循環。竇房結主要負責控制心跳,在正常情況下,病人每分鐘心跳應為六十至一百次。竇房結控制心跳時,會傳遞訊息到心房,途徑一個站,再到心室,如此循環往復。當有心房顫動的情況出現,心房會不斷抖震,亂震令血液很難統一地由心房泵到心室,當血液無法順利流動,就會很容易在左心房耳凝固成血塊,塞在角落,在某個時刻跌出來,泵到腦部,就會中風。


心房顫動的病徵

心房顫動的病徵有時候並不容易察覺。病人或有間歇性心房顫動、永久性心房顫動,前者可能四、五天,甚至是五、六天才發生一次,病人本身難以察覺發生了甚麼事。病徵明顯的話,或會一分鐘跳動一百五十多到一百六十次,在心跳如此不正常,經常亂跳的情況下,患者很容易察覺到不適。倘若心跳太慢,有些病人的心跳會停頓五、六秒,令血液無法上腦,繼而暈倒。醫生會根據心跳亂而快、還是亂而慢采取不同治療手段。


心房顫動的診斷方法

在大多時候,心房顫動都是間歇性的,當患者視乎病徵來到醫院或診所時,醫生通常會向病人了解情況,例如有沒有病徵、如果有病徵,相隔多久會發現病徵一次。如果患者說三、四天才有一次,醫護人員會建議患者掛機(心電圖)掛相對較長的時間,有些病人會掛二十四小時、四十八小時,視乎病徵而定,主要目的是透過全天候觀察,留意病患究竟有沒有心房顫動的情況。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情況下,以往掛心電圖需要在胸口掛滿貼紙,全日無法洗澡,很大程度地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但現在只需在胸口貼一個小貼紙,加上一個小機器跟着病人,即使掛上七天、甚至是十四天,病人也可如常洗澡、生活。


心房顫動的高危患者

1. 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

2. 心臟結構出現毛病,如心肌炎、心漏症

3. 血壓高

4. 有系統性問題,如內分泌甲狀腺亢奮

5. 生活不檢點,經常酗酒


如何控制心房顫動:心律控制

在確認患者心跳過快還是過慢後對症下藥。心跳過快者,可能會用藥物壓抑心跳;心跳過慢者,則可能會介入安裝起搏器,減低心跳過慢,令他頭暈的情況。


如何控制心房顫動:中風預防

如果血液無法順暢地流通,通常會為病人提供薄血藥,以減低中風的危機。如果治療手段進取一點,則有不同的消融術,可以幫助病人減低心房顫動再出現的機會。


如何評估中風風險?

醫生會按照 CHA2DS2-VASc Score 評估病人中風風險因素,每個風險因素一至兩分不等,分數越高,中風危機越大。高血壓、心臟衰竭。糖尿病等病徵都是風險因素。如果有一至兩分,一年內大概有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的機會中風,這些便是高風險中風的病患者。我們通常會建議病人考慮服薄血藥,或介入以預防中風。


藥物治療:服用薄血藥

傳統薄血藥:

病人每次求診,醫生都會檢查他的 INR 薄血指數,希望控制在一至三分内(正常人的分數為一分)分數高代表血液稀,流血風險就會增加;但如果太稠,就像沒有吃過薄血藥一樣。為了確保病人的 INR 指數在二至三之內,病人只可以定期回來抽血,而每次都要打針。

如果分數不合格,醫生要向病人了解不及格的原因。病人需要避免進食可能和藥物相冲的食物,例如含豐富維他命 K 的食物,深綠色食物如西蘭花等。倘若不慎進食,令 INR 指數變得非常高,就會有機會大腸出血、腦部出血,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創傷。

新一代薄血藥:

每位患者都服用同一份量,不必像傳統華法林一樣因應病人情況調整劑量,病人也不必回來抽血、戒口。


介入治療:左心耳封堵術

隨着病患年紀變大,服用薄血藥的出血性風險也會隨之增加。有些病人吃了一段時間,就會有腦出血、胃出血、腸出血等情況出現,這類病患者也許無法繼續服用薄血藥。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被建議進行介入性治療,即左心耳封堵術。左心耳封堵術是微創手術,透過一個小傷口,把導管放到患者的左心房耳,再將封堵器植入左心耳,從而阻止血塊形成。手術效果約等於服用薄血藥的六成效用。


如想知道更多資訊,馬上收看影片,解開迷思。

心碎症

醫家搞邊科:「傷心欲裂」的病

今集探討的疾病,擁有一個古怪的學名,它發病時的症狀與心肌梗塞十分類似,是屬於短暫性的心肌受損。有些患者可自行痊癒,但嚴重時亦可引發心臟衰竭及猝死,絕對不容忽視。

護心攻略

醫生與你:護心攻略

心臟病是香港第三大致命疾病,但患者往往並不自知。很多人以為心臟病是年紀大了才會患上,其實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本集會介紹常見的心臟病類型和病徵,亦會講解飲食之中的隱藏危機,一於由生活細節做起,預防心臟病。

心律「得」正

精靈一點:健康人物專訪 - 心律「得」正

健康人物專訪 - 心律「得」正。 嘉賓:陳淑玲(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創辦人)、莫毅成醫生(遺傳性心律基金會顧問、心臟科專科醫生)

中醫看高血壓

精靈一點:望聞問切 - 中醫看高血壓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 - 望聞問切: 中醫看高血壓 。嘉賓:高琳(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資深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