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
膝
膝關節置換知多少
在香港,一般人大約從65至75歲開始,有部分人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其中又以女性人數比男性多。到底膝蓋關節的結構如何?常見的勞損原因是甚麼?若關節退化或磨蝕的問題嚴重,需要進行半膝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是怎樣的?術後多久可以回復正常生活?骨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鍵仁醫生將與各位詳細講解。
- 膝蓋關節的結構如何?
- 膝蓋哪部分最易出現勞損?
- 除了年齡和運動創傷,還有哪些原因導致膝關節勞損?
- 骨質疏鬆與膝關節退化有否關係?
- 膝關節退化有甚麼病徵?
- 半膝關節置換的過程如何?有何好處?
- 八成患者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過程如何?
- 手術後的效果如何?會否感到膝蓋有異物?
膝蓋關節的結構如何?
1.膝蓋關節由三個主要骨骼組成:第一個是「股骨」或稱為「大腿骨」;第二個是下方的「脛骨」,即是「小腿骨」;第三個是前方俗稱「菠蘿蓋」或稱為「髕骨」的骨骼。
2.有三個活動表面:第一個是內側,也是最常見出現關節炎或退化的地方;其次是外側,最後是髕骨與股骨活動之間的關節面。
3.其他組織:膝蓋由軟骨保護膝蓋的活動表面,四周有韌帶,外側內側有韌帶,裏面有半月板和十字韌帶去維持膝蓋穩定。
膝蓋哪部分最易出現勞損?
一般而言,不同年齡層的受傷地方都不同,喜歡運動的年輕人大多是裏面的軟組織受傷,例如韌帶或半月板。年長者則大多是膝蓋的軟骨開始老化、脆弱,膝蓋軟骨往往較容易受傷。軟骨磨損導致下面的硬骨外露,長年的硬骨磨損會導致腫脹、生骨刺和疼痛,以致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年齡和運動創傷,還有哪些原因導致膝關節勞損?
膝關節勞損的高危一族,包括女性、糖尿病患者、過胖或痴肥人士、年輕時已經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等,膝蓋關節的勞損一定比其他人大得多。也有一些人年輕時曾經骨折或韌帶受傷,卻沒有妥善處理,也容易引致創傷後的膝蓋關節炎,造成關節損蝕或年老時出現磨損。
骨質疏鬆與膝關節退化有否關係?
雖然骨質疏鬆和退化性關節炎,都會隨着人們年齡增長越來越普遍,但兩者並沒有因果關係。骨質疏鬆和膝關節退化本身就是兩回事,骨質疏鬆指硬骨的密度減少或骨質變得脆弱,造成容易骨折的問題。但膝關節退化的重點是裏面的軟骨出現問題,後果並非骨折,而是膝蓋變形和疼痛,膝蓋甚至會變成O形。
膝關節退化有甚麼病徵?
膝關節剛開始出現一點磨損時,還沒有長滿骨刺和變形,通常患者會在蹲下或行樓梯較多時感到疼痛。如果關節已經明顯變形,或是比較後期的關節炎,患者有可能每走一步都感到痛,那種痛楚可以是隱隱作痛,也有些人會像刀割般劇痛。除了變形,膝蓋的受力點因為出現偏差,肌肉也會隨之萎縮,走路越來越沒有力氣,尤其是行樓梯,而腿部不夠力也令患者更容易跌倒。
半膝關節置換的過程如何?有何好處?
半膝關節置換,顧名思義就是取走部分膝關節已經退化或磨蝕的地方,例如內側的軟骨磨損,令硬骨外露造成患者走路時疼痛,醫生會考慮為患者進行半膝關節置換,取走有關部分,換上金屬零件,而外側骨骼或韌帶等其他部分仍保持天然原貌。這樣不但能縮短康復時間,術後活動和步姿也更加自然。一般適合進行半膝關節置換的人士,比進行全膝置換約年輕五至八年。
八成患者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過程如何?
由於很多患者都在關節嚴重磨蝕後才求醫,這些個案進行半膝置換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進行全膝關節置換。醫生會為患者換上整個人工關節,其中大腿骨部分由很堅固的鈷鉻合金製成,並且打磨得很平滑,下方貼着小腿骨的部分,通常用鈦金屬去製造,它更加貼近人體骨骼的密度和堅固度。而中間部分則採用聚合物或聚乙烯製成,也是非常貼近人體軟骨或半月板的形狀,有助於回復正常膝蓋的活動能力。
手術後的效果如何?會否感到膝蓋有異物?
在手術後最初的適應期,傷口仍會疼痛,或膝蓋未復原需要服食止痛藥。但是一般在4至6個星期後,膝蓋裏面已大致癒合,可以開始減少止痛藥,患者的舒適度也會逐漸提高。約在9至12個月後,很多患者在走路時已不需要拐杖輔助,有些人甚至若不拉起褲管,也不會特別記起曾經接受置換手術。醫學界更有一個指標,稱為「忘記已置換膝關節」的分數,以之顯示患者回復正常生活的舒適程度。
更多更多相關的醫學資訊,盡在影片中!
機械臂膝蓋手術
隨着人口老化,關節退化問題日益嚴重,關節置換手術成為不少長者重拾生活質素的希望。然而,關節置換手術並非人人適用,手術過程及術後復原亦牽涉不少細節。本集請來骨科專科醫生張文康醫生,一起探討關節置換手術的適用對象、手術過程以及潛在風險。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成因
絕大部分病人都是因為患上膝關節退化,而有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退化性膝關節炎(又稱膝關節退化)大部分都是原發性,即沒有清晰的病因,但相信是因為老化、關節的結構磨損而引起。有小部分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症,或者經歷嚴重創傷(如十字韌帶撕裂、半月板撕裂)的病人,膝關節的退化也會加速。
病人一般由約六十歲開始有退化的症狀,然此病症有年輕化的趨勢,病人年齡開始下降至四、五十歲。除了原發性等病因,過重也有機會是患病原因。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指引,BMI 超過二十三會增加膝關節退化機會。
如何保養膝關節
醫生鼓勵患者做一些不同類型的膝關節運動。適當運動能讓膝關節附近的肌肉強壯一點,能有效可以減低膝關節的壓力,從而減少退化。相反,如果患者因病症戒除運動習慣,肌肉力量的流失會令,關節越來越不穩定,反而會越痛。
早期治療手段
早期的關節退化以保守治療為主,可分為運動類型的治療和藥物治療。
運動類型的治療
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是四頭肌,即大腿以上的關節。平常的運動訓練最主要集中在四頭肌,四頭肌的肌肉是最重要的膝關節肌肉,其功能是將腳踢高。如果四頭肌強壯,患者在上下樓梯時就不會那麽辛苦;相反,如果患者的四頭肌偏弱,其膝關節功能會很差。因此治療時,一般會先以鍛鍊四頭肌為目標。
簡單來說,四頭肌活動就是踢腿運動。可請病人睡在床上,綁一些重物在腳跟上(約一至兩磅左右)然後做一個踢腿的動作,腳伸直離地、大約維持三、四秒。這已經可以很有效地控制、訓練四頭肌。
年輕患者能進行較高強度的訓練。例如靠牆蹲、小腿提踵、單脚蹲、曲膝橋式等。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消炎止痛藥
利用藥物控制急性痛的情況,為一次性,僅用作控制痛楚。
2.口服藥物
最常見的是葡萄糖胺類型的藥物,另外還有骨膠原的藥物。醫學上暫無證據證明口服藥物有用,但有不少病人吃完之後都表示舒服了一點,而這些藥物基本上沒有甚麼副作用,一般也會建議病人考慮食用。
3.注射治療
打啫喱針,學名為透明質酸。將啫喱狀的物體注射在膝關節裏面,從而潤滑關節、填充軟骨。
4.血小板治療
在身體裏抽大約六十毫升血,用離心機將血分離至不同的部位,取中間大約四毫升比較有用的部分(即血小板),然後將其注射在關節裏,可以達到消炎、促進軟骨復原的功效。
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適用對象
1.關節退化嚴重的患者
2.非手術治療方案無效的患者
3.日常生活受嚴重影響的患者
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好處
基本上最常見的方案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將傷骨問題取走後,換上一個人工膝關節。除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外,還有半膝關節置換。膝關節一般分為內側和外側,而九成的個案都是以內側的退化為主,如果病人只有內側關節退化,就可以做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中間正常的關節及韌帶。由於半膝關節置換手術是微創手術,手術後患者的復原能力會好一些,對病人的創傷也會少一些。
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
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用到的機器主要有兩個部分,鏡頭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幫助醫生導航,決定做手術的位置;機械手臂則用作放置配件,協助醫生進行置骨。手術前,醫生會建立骨骼模型並制定手術計劃;手術時,醫生會用工具確認骨頭位置,將相關的資料輸入電腦,讓電腦知道骨頭的位置,再用機械臂輔助手術完成。
機械臂輔助膝關節置換的好處
1.提高手術精準度、安全性和準確性
2.減少誤差(假體放置準確性提高約兩成,由百分之八十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五)
3.軟組織創傷更少
4.功能恢復更早
5.個人化膝關節(能因應患者韌帶的柔韌度作調整)
6.減少併發症風險
如想知道更多資訊,馬上收看影片,解開迷思。
行路或踎低,前十字韌帶都可能報廢?
大家有沒有試過膝蓋突然「啪」一聲,然後伴隨著劇痛,站也站不穩?這個「警號」極有可能就是你的「前十字韌帶」撕裂了。在運動創傷的案例中,「前十字韌帶撕裂」是最常見的嚴重膝關節損傷之一。別以為進行劇烈運動,前十字韌帶才會受傷,一些較溫和的日常活動如跑步、下蹲等,都有機會對十字韌帶造成創傷。本集請來專科醫生容樹恒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型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解構「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成因、徵狀、治療方法和復康療程,讓大眾不要輕視這個創傷病症。
- 前十字韌帶位於何處?
- 前十字韌帶有何作用?
- 造成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成因是甚麼?
- 前十字韌帶撕裂時有甚麼症狀?
- 肥胖人士較易會前十字韌帶撕裂?
- 治療前十字韌帶撕裂一定要做手術嗎?
- 前十字韌帶曾經做手術,膝蓋會否更易出現老化?
- 前十字韌帶撕裂會不會慣性復發?
前十字韌帶位於何處?
如果你想看前十字韌帶,首先要撥開膝蓋,然後便可看到膝蓋裡其實有一條韌帶,由股骨中間的前方,延至脛骨中間的前方,這就是前十字韌帶。有前便有後,所以如果我們想看後十字韌帶,簡單來説轉往膝蓋後面,就看到有一條很粗的韌帶在膝蓋後遊走,這個就是我們膝蓋的後十字韌帶。
前十字韌帶有何作用?
前十字韌帶
顧名思義,前十字韌帶最主要是防止我們膝蓋的脛骨過分向前移動,不過更加重要的作用是避免脛骨過分旋轉的不穩定。
後十字韌帶
後十字韌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避免我們脛骨過分向後移動,導致不穩定的受傷。
造成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成因是甚麼?
很多時候前十字韌帶撕裂,主要是一些較為年青、熱愛運動的人,例如喜歡踢足球、打籃球等,這些經常要跳高落地或者急停轉向的運動,很多時候因為落地姿勢不好而導致膝蓋的前十字韌帶撕裂。根據臨牀經驗,前十字韌帶受傷遠比後十字韌帶受傷多。
前十字韌帶撕裂時有甚麼症狀?
如果是從未斷裂過的前十字韌帶,第一次斷裂時,往往有「啪」的一聲。不過除了「啪」的一聲,還有其他的危險信號,例如膝蓋很腫和疼痛、運動時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以及有痛感之前曾做過不少跳高落地或是急停轉向的動作,這些都是前十字韌帶斷裂的信號。
肥胖人士較易會前十字韌帶撕裂?
其實不止肥胖人士,以下四類人士都較易會前十字韌帶撕裂﹕
肥胖人士
肥胖人士本身的肌肉力量會相對少一點,加上脂肪較多,平衡能力相對遜色,因此他們前十字韌帶撕裂風險比一般健碩的人高很多。
參與手球、足球、籃球、排球等運動的人士
由於手球、足球、籃球、排球等運動有大量跳躍落地或急停轉向的動作,因此進行這類運動時,前十字韌帶撕裂風險便更高。
女性運動員
女性比男性斷前十字韌帶的機會更高,以女性足球員為例,她們踢足球的時候斷前十字韌帶的機會比男性足球員高五倍,因為女性肌肉力量相對較弱,而女性的腳型通常都是X型腳多一點,變相她跳高落地時更容易引致前十字韌帶受損,再加上體力恢復不如男性般快,這時再做危險動作便更易出事。
長者
很多時候長者因為不小心跌倒,譬如上下樓梯時跌倒便會扭傷前十字韌帶。
治療前十字韌帶撕裂一定要做手術嗎?
簡單來説,做手術與否取決於傷者心態,如果是想繼續經常進行一些需要跳高落地、急停轉向的運動,這些運動相對來説對膝蓋有更多要求,那麼這便需要一個很穩定的膝蓋,做手術是更可取的方案。相反,若患者只是喜歡跑跑步、游游泳、踩單車,一年一次滑雪之類,這樣便未必需要手術治療,可能透過積極的康復治療,令膝蓋的肌肉力量好轉,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好轉,這樣已經足夠。
前十字韌帶曾經做手術,膝蓋會否更易出現老化?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如果及時做手術,反而會減低膝關節退化或者磨損的機會,因為如果不做手術但又進行劇烈運動,很容易引致膝關節不穩定、導致半月板或軟骨受損,從而更加容易引致退化性關節炎。
前十字韌帶撕裂會不會慣性復發?
有很多研究發現,原來一些斷過前十字韌帶的人,他們另一隻腳也發生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機會,比沒有斷過的人高大約兩至三倍。為甚麼會這樣?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是喜歡玩高危運動的人士,自然有更大機會再次前十字韌帶撕裂。其次,他們的跳高落地動作,很多時不會因一次前十字韌帶撕裂便得以糾正,變相是這些風險因素一直沒有減低,所以比起不曾前十字韌帶撕裂的人,他們有更大機會再次撕裂前十字韌帶。
如想知道更多資訊,例如「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治療方法和復康療程,馬上收看影片,解開迷思。
膝關節痛
上樓梯無力?甚至膝蓋會痛?做運動或者走路時,感到膝蓋發出喀喀聲,像卡住了?也許是膝痛問題作怪!不少人以為是老人家因機能退化,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膝關節疼痛的成因很多,除了退化,膝關節移位、肌腱發炎、長期勞損、意外創傷、不良站姿或經常穿高跟鞋等,也會導致膝關節痛。今集便會為大家解構種種成因及紓緩膝痛的方法。
前十字韌帶撕裂
前十字韌帶撕裂是一種十分普遍的運動創傷,常於足球、籃球、欖球運動時發生。雖然前十字韌帶撕裂不會即時阻礙行走,但一旦撕裂不能自行痊愈,久而久之會愈來愈腫痛,如處理不善及持續進行運動,有機會導致傷勢惡化,引發半月板磨損及膝關節炎等併發症。前十字韌帶負責維持膝蓋穩定性與活動能力,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術後需配合物理治療才可重投運動。本集請來骨科專科吳䂀倫醫生,為大家詳細講解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成因,以及不同治療及預防方法。
膝痛運動
大家有無試過上樓梯無力?甚至膝頭哥會痛?又或者做運動同行路嗰時,膝蓋發出喀喀聲,好似棘住棘住咁?咁樣可能係膝關節問題作怪!唔好以為膝痛係老人家專利,因為機能退化先會出現,其實膝關節痛嘅成因好多,長期勞損同意外創傷,都係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各位 傷膝青年,做好覺悟,一齊嚟學下點樣利用一條毛巾去做 四頭肌伸展運動,改善膝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