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耳
中耳炎與耳膜穿孔
研究顯示本港2至7歲的兒童之中,九成患上不同程度的中耳炎,為何小朋友特別容易患上這種疾病?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有何病徵?為甚麼中耳炎會引致耳膜穿孔?成年人若患上中耳炎,原因更有可能與鼻咽癌有關。至於耳膜穿孔,常見的成因是甚麼?治療的方法如何?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耳及耳神經科主管張慧子醫生與你逐一分析。
- 中耳炎是甚麼?為何兒童特別容易患上?
- 中耳炎有甚麼病症?
- 長期中耳積水對小朋友有何影響?
- 中耳炎如何引致耳膜穿孔?
- 治療中耳炎的過程如何?
- 中耳炎是否很容易復發?
- 成年人患中耳炎,與兒童有何不同?
- 除了中耳炎,還有哪些原因導致耳膜穿孔?
- 耳膜修補的治療方法如何?
中耳炎是甚麼?為何兒童特別容易患上?
我們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中耳位於耳膜後,裏面的耳咽管連接鼻咽,負責將中耳的氣壓和水分,慢慢從鼻咽吞掉。由於小朋友的耳咽管比較短小狹窄,傾斜度也不足,因此容易塞住,也會令他們容易患傷風感冒,甚至急性中耳炎和中耳積水。小朋友患中耳炎會感到很痛和不舒服,很多都會自行痊癒。
中耳炎有甚麼病症?
1.急性中耳炎:細菌在中耳積聚引致發炎,通常伴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會很痛並會發燒,甚至含膿。若蔓延至中耳後面的乳突,會令耳朵後的皮膚紅腫,痛楚加劇,發燒也可能引致腦膜炎。
2.中耳積水:屬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耳朵一直刺痛,耳內像罩着一層膜聽不清楚聲音,中耳積水很常見,九成兒童都曾經患上。
長期中耳積水對小朋友有何影響?
通常小朋友患上傷風感冒,鼻涕多引致鼻音重、需要張口呼吸,裏面的增殖體可能已經肥大,引致中耳積水,影響聽覺。若兩邊中耳長期積水,只能聽到40分貝以上的聲音,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和影響正常學習,患者上課時會無法專注、問非所答,或要看着嘴唇動作才能聽清楚,若出現這些情況,有可能是聽力出現問題。
中耳炎如何引致耳膜穿孔?
中耳炎若處理不好,因而導致耳膜穿孔有幾種情況:
1.中耳積水會形成負壓力,若長期延續有可能令耳膜穿孔
2.如果急性發炎,需要穿孔去排膿,若穿孔處理不好也可能引致
3.治療的後遺症:治療中耳積水可能要在耳膜開孔,然後放進導管去排水,改善患者的聽力,即使去掉導管後,耳膜上仍會留有小孔,但對聽力的影響不大。
治療中耳炎的過程如何?
小朋友患傷風感冒,通常所有鼻咽管都會塞住,因而出現短暫性中耳積水,通常三個月內會自行痊癒。因此最初家長帶孩子去求醫時,如果發病時間不長,醫生 會先治療鼻敏感或其他鼻部發炎。如果已發病一段時間,醫生會用耳窺鏡作初步檢查,是否出現積水或其他原因,以及檢查聽覺功能。若真的患上中耳炎,治療半年後仍未有改善,有可能要進行耳膜切開和置管手術。
中耳炎是否很容易復發?
要視乎引致中耳炎的原因,若因為唇裂顎裂、唐氏綜合症影響耳咽管,或曾患中耳炎導致鼻咽的增殖體嚴重肥大,堵塞了耳咽管出口,這些情況便容易復發。若增殖體過於肥大,醫生 有可能要進行部分增殖體切除手術。如果因為普通傷風感冒引致中耳炎,年紀漸長後,復發機會便越來越小。
成年人患中耳炎,與兒童有何不同?
成年患者通常較多患上慢性中耳炎,很多成年人有鼻炎、鼻竇炎、鼻敏感或鼻鼾問題,這些都會影響耳咽管功能,導致出現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疾病包括:耳朵脹痛、中耳積水、耳膜穿孔、耳膜凹陷,甚至形成「膽脂瘤」等。另外,成年人若出現單邊中耳積水,或感到單邊耳朵好像堵塞了,有可能患上鼻咽癌,因為鼻咽癌生長的地方就在耳咽管出口。鼻咽癌患者以男性較多,其中又以20至40歲人士比較多。
除了中耳炎,還有哪些原因導致耳膜穿孔?
較常見是異物進入耳內,例如小童把電池塞進耳內,其中竹旳化學物會溶掉部分耳膜。另外如不當使用耳挖或棉花棒,或燒焊貼、熱蠟或火屑等掉進耳內。另一方面,身體升降時承受的壓力,也有可能導致耳膜穿孔,例如潛水或乘搭飛機,如果本身的耳咽管不良、不懂得進行反壓方法,或耳膜曾經穿孔導致較薄,都有可能因身體升降而出現耳膜穿孔。而一般游泳則不用擔心,因為耳朵本身有自潔能力,一般游泳池水質不會造成問題。
耳膜修補的治療方法如何?
耳膜修補手術包含了中耳成型和耳膜修補,因為有時患者不只耳膜穿孔,耳骨也可能受損而影響聽力。醫生會先用內窺鏡檢查中耳內的耳骨,如果耳骨沒有受損,會把一片膜補在耳膜穿孔的地方,這片膜的物料來自患者自身的筋腱膜或軟骨膜,因此癒合程度很高,約八至九成機會可以痊癒,而且現時已可以用微創方法完成。如果耳骨受損便要同時置換耳骨,去改善聽力。
請即播放影片,獲得更多相關醫學資訊!
聽障可能會增加患腦退化的風險?
聽障問題分為先天和後天,還有耳內及耳外的區別。例如,可能由外耳道畸形、耳垢、異物阻塞、昆蟲、耳道骨增生、耳膜穿孔、腫瘤等原因造成。聽不到別人輕聲說話可能是輕微聽障;在正常距離聽不到對話可能是中度聽障;聽不到大聲叫聲則可能是嚴重聽障。本集請來香港耳鼻喉及頭頸外科學會後任會長張慧子醫生為大家講解聽障的成因、治療方法及最新的耳內視鏡手術。
聽障成因是甚麼?
基本上我們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由耳殼到耳孔,耳孔有耳道連接耳膜,耳膜之外,便是整個外耳結構。耳膜之內稱為中耳,中耳的主要結構是耳膜、鼓室和三個聽小骨(構成聽骨鏈)。再之後便是內耳,由前庭系統和耳蝸構成。內耳連接著前庭耳蝸神經,其中前庭神經傳遞平衡覺資訊、耳蝸神經傳遞聽覺資訊。外耳、中耳和內耳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聽障。因此聽障的成因也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解說。
外耳因素導致的聽障﹕
外耳道畸形、有異物或耳屎堵塞、耳骨增生或硬化、脫落。
中耳因素導致的聽障﹕
耳膜有破孔、中耳存有積水、有血管瘤、神經瘤或最常見的膽脂瘤。
內耳因素導致的聽障﹕
先天或後天神經線問題、耳蝸有結構問題、耳蝸纖毛退化、有腦神經瘤
聽障會導致腦退化?
研究指出原來不處理聽障問題,會和腦退化有直接關係。因為聽力程度,直接對腦部活動的多寡成正比。根據世衛的建議,如果想避免或改善腦退化問題,聽力比起控制血壓有更大效果。另外,由於聽力在社交上的作用巨大,對人際關係、個人情緒都有很大影響。
如何及早識別是否有聽障問題?
在香港,嬰兒出生後有聽力篩查,因此理論上應可找出是否有聽障。如果沒有篩查,例如不在香港出生的兒童,則需要留意他的言語發展。一般而言,聽障伴隨的是發音不正或言語發展遲緩。此外,如果小朋友看電視或電子產品時要把音量調至很很大聲、或他平時常誤解你說話的內容,甚至經常把視線集中在留意你的嘴唇,便要當心了。
為甚麼千萬不要自行清理耳道?
其實耳垢是自然排出的,而且耳垢無法穿越耳膜,換言之耳垢只存在於外耳內。如果使用棉花棒清理,很多時候反而將耳垢塞回去,越塞越多。其次,一旦處理不當,有機會弄傷耳道甚至耳膜,後果可以很嚴重。
治療聽障有甚麼方法?
非手術方案﹕
非手術方案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佩戴助聽器,但助聽器只處理聽障問題,其他耳朵問題如耳朵發炎等是無法處理的。
手術方案﹕
手術分為很多部分,看是哪個地方出現問題,例如先天沒有耳道、耳殼,便可能要重新製作人工外耳,或者以手術配置植入式助聽器。如果是耳膜穿孔,可以用最新的內視鏡方法補回耳膜。一些先天性耳聾或者是很嚴重的耳聾,可以植入人工耳窩改善聽力。
究竟該如何保護耳朵?
首先盡量不要用一些東西創傷耳道和耳膜,包括用棉花棒清潔或撩耳朵。另外一些藥物也要小心處理,因為某些藥物會導致聽力變差,如果非要服用這些藥物不可,便應定期做檢查。另外,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長時間戴著耳機使用電子產品,建議選擇的音量,不超過60分貝,即一般人大概60%的最大聽力,收聽的時間亦不應超過60分鐘。
想知道更多相關的醫學資訊,記得觀看影片!
暈陀陀,救救耳水不平衡
成日都覺得暈陀陀,天旋地轉站不穩,就一定是耳水不平衡? 頭暈背後有甚多可能性,其中一個原因是俗稱「耳水不平衡」的美尼爾氏症(又或叫梅尼爾氏症),它會令患者出現暈眩、耳鳴、聽力變差;如果只有暈眩症狀,有可能是耳石移位,或者其他疾病,需要盡快求醫,檢查清楚。本集會介紹耳水不平衡的檢查及治療。耳水不平衡是慢性病,病人需要調節生活去適應,延緩耳力變差。
耳鳴
這個病,不論你用什麼方法,也不能徹底擺脫「它」,也許你一輩子也不知道為什麼「它」會出現、什麼時候出現。「它」不會令你有生命危險,但遇到「它」,嚴重的會失去嗅覺和味覺,即使醫生也束手無策,暫時仍「無藥可醫」。
撞聾與耳鳴
患有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的病人容易因為對過敏原敏感而引致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徵狀。鼻敏感也有機會惡化至鼻竇炎,因嚴重患者的鼻黏膜腫脹,並阻塞鼻竇出口,引致細菌容易積聚及感染。嚴重的鼻敏感患者甚至會失去嗅覺、味覺,其他後遺症包括影響睡眠、令睡眠窒息症病情惡化、哮喘難受控及生活質素下降等。
耳鳴-聽神經的病變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流鼻血,但你知道流鼻血的正確急救方法嗎?在甚麼情況下我們需要求醫?流鼻血的成因有很多,除了因挖鼻孔和撞擊而導致的損傷,還可能是發炎,甚至是由鼻咽癌引致!本集請來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詳細講解各種流鼻血相關的疾病和診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