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可能會增加患腦退化的風險?
聽障可能會增加患腦退化的風險?
聽障問題分為先天和後天,還有耳內及耳外的區別。例如,可能由外耳道畸形、耳垢、異物阻塞、昆蟲、耳道骨增生、耳膜穿孔、腫瘤等原因造成。聽不到別人輕聲說話可能是輕微聽障;在正常距離聽不到對話可能是中度聽障;聽不到大聲叫聲則可能是嚴重聽障。本集請來香港耳鼻喉及頭頸外科學會後任會長張慧子醫生為大家講解聽障的成因、治療方法及最新的耳內視鏡手術。
聽障成因是甚麼?
基本上我們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由耳殼到耳孔,耳孔有耳道連接耳膜,耳膜之外,便是整個外耳結構。耳膜之內稱為中耳,中耳的主要結構是耳膜、鼓室和三個聽小骨(構成聽骨鏈)。再之後便是內耳,由前庭系統和耳蝸構成。內耳連接著前庭耳蝸神經,其中前庭神經傳遞平衡覺資訊、耳蝸神經傳遞聽覺資訊。外耳、中耳和內耳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聽障。因此聽障的成因也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解說。
外耳因素導致的聽障﹕
外耳道畸形、有異物或耳屎堵塞、耳骨增生或硬化、脫落。
中耳因素導致的聽障﹕
耳膜有破孔、中耳存有積水、有血管瘤、神經瘤或最常見的膽脂瘤。
內耳因素導致的聽障﹕
先天或後天神經線問題、耳蝸有結構問題、耳蝸纖毛退化、有腦神經瘤
聽障會導致腦退化?
研究指出原來不處理聽障問題,會和腦退化有直接關係。因為聽力程度,直接對腦部活動的多寡成正比。根據世衛的建議,如果想避免或改善腦退化問題,聽力比起控制血壓有更大效果。另外,由於聽力在社交上的作用巨大,對人際關係、個人情緒都有很大影響。
如何及早識別是否有聽障問題?
在香港,嬰兒出生後有聽力篩查,因此理論上應可找出是否有聽障。如果沒有篩查,例如不在香港出生的兒童,則需要留意他的言語發展。一般而言,聽障伴隨的是發音不正或言語發展遲緩。此外,如果小朋友看電視或電子產品時要把音量調至很很大聲、或他平時常誤解你說話的內容,甚至經常把視線集中在留意你的嘴唇,便要當心了。
為甚麼千萬不要自行清理耳道?
其實耳垢是自然排出的,而且耳垢無法穿越耳膜,換言之耳垢只存在於外耳內。如果使用棉花棒清理,很多時候反而將耳垢塞回去,越塞越多。其次,一旦處理不當,有機會弄傷耳道甚至耳膜,後果可以很嚴重。
治療聽障有甚麼方法?
非手術方案﹕
非手術方案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佩戴助聽器,但助聽器只處理聽障問題,其他耳朵問題如耳朵發炎等是無法處理的。
手術方案﹕
手術分為很多部分,看是哪個地方出現問題,例如先天沒有耳道、耳殼,便可能要重新製作人工外耳,或者以手術配置植入式助聽器。如果是耳膜穿孔,可以用最新的內視鏡方法補回耳膜。一些先天性耳聾或者是很嚴重的耳聾,可以植入人工耳窩改善聽力。
究竟該如何保護耳朵?
首先盡量不要用一些東西創傷耳道和耳膜,包括用棉花棒清潔或撩耳朵。另外一些藥物也要小心處理,因為某些藥物會導致聽力變差,如果非要服用這些藥物不可,便應定期做檢查。另外,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長時間戴著耳機使用電子產品,建議選擇的音量,不超過60分貝,即一般人大概60%的最大聽力,收聽的時間亦不應超過60分鐘。
想知道更多相關的醫學資訊,記得觀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