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失眠

為何會失眠

醫生與你:為何會失眠

有些人晚上難以入睡,有些人每晚會醒來好幾次,到底失眠的定義是甚麼?長期失眠會對身體造成甚麼影響?很多人認為服食安眠藥可有效治療失眠,醫生卻指服食安眠藥有時也無助治療失眠,因為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必須了解其真正原因去打擊背後的「大魔王」,才能戰勝失眠。另外也有一些非藥物的方法,可以協助失眠者嘗試擊退失眠的困擾。本集請來精神科專科張建良醫生,詳細講解失眠的定義、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一般人每天應該睡多久?

一般人每天最合適或理想的睡眠時間為七至九小時,最少也要有六小時才算健康,而年長人士,例如60歲以上,可以減少一小時,即是最少睡五小時已能令健康不受影響。


醫學上對失眠有沒有定義?

所謂失眠,醫學上認為有三種情況可定義為「失眠」的條件或診斷標準。
1. 很困難才能入睡
2. 睡眠分成一段段,期間短暫醒來
3. 還沒天亮便完全醒來,之後無法再睡
以上情況,若在一星期內出現三次,而這樣的情況持續超過三個月才會定義為失眠,毋須因一、兩晚睡不着而擔憂,失眠必定是維持了一段時間後,身體仍無法調節才算失眠。


失眠有哪些類型?

失眠分為「原發性」和「非原發性」兩種,原發性指睡眠的生理時鐘紊亂,明明是晚上卻毫無睡意,或者天未亮便醒來了,這是因為睡眠周期的運作出現紊亂。非原發性指患者本來有能力好好入睡,但因其他病患無法啟動或打斷了睡眠機能,例如患有痛症、睡眠呼吸障礙或窒息、尿頻等。另一個隱藏因素是精神病患,例如焦慮或抑鬱,無論多疲累都會想起負面事情而無法成眠,醫生必須發掘失眠背後不同的成因才能對治。


失眠對身體健康有何影響?

我們的身體就如一部機器,必須定期休息才能持久運作。如果睡得不好,我們的新陳代謝、消化吸收營養、內分泌,甚至心臟循環系統都會受影響,免疫系統功能也會受影響。另外,很多精神病患,包括抑鬱、焦慮、驚恐或其他較嚴重的精神疾病,失眠都會令它惡化。若長者長期睡得不好,其精神狀態、專注力、反應,甚至認知能力都會下降,如果長期沒有改善,有可能會提早出現腦退化。


服食安眠藥是否改善失眠最佳方法?

服藥只是治標的方法,醫生不會把它作為第一線治療。如果病人連續服用超過三個月仍無改善,甚至要求加藥,或有些人不經醫生處方自行配藥,這些純粹依靠安眠藥治療失眠的情況,除了會造成倚賴性,服用太多也會打亂本身的睡眠周期,一旦不服藥身體便不懂得自己入睡。因此不應單純依賴安眠藥,必須尋求專業協助,找出造成失眠的真正原因,然後針對這原因去對治失眠,便可以逐漸減少甚至停用安眠藥。


服食褪黑激素能否改善失眠?

有些人害怕服食安眠藥,因此改服食褪黑激素去改善失眠,褪黑激素不是安眠藥,因此人體對它沒有依賴性,但這種保健品的成分很參差,未必可以幫助每個人。最重要是如果因為生理時鐘紊亂而失眠,褪黑激素可以幫助重啟機能,但若因為其他原因導致失眠,例如身體有隱疾或精神病患,服食褪黑激素便沒有作用。


治療失眠除了服藥,還有哪些方法?

醫生首先希望用非藥物的方法去治療失眠,現時醫學上最有用的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更正病人對睡眠的扭曲思維,例如覺得每天必須睡八小時,不足八小時便會很差,這種自我暗示會令情況真的變差。醫生會為病人更正這些想法,幫助病人減少對睡眠的恐懼。另外,多出外活動或運動,可加速新陳代謝並且接觸大量陽光,對睡眠都有幫助,而多出外活動增加與人溝通,也可達到減壓的作用。


自助改善失眠的方法——保持睡眠衞生

保持睡眠衞生有不同方法,例如當你躺在床上,超過半小時仍未能入睡,這時你應離開睡床,例如到沙發上坐一會,當感到睏倦時便返回床上睡覺,不要在沙發上睡,更不應睡不着時習慣在床上看手機、電視或聽收音樂,這樣會令你逐漸感覺不到床與睡眠的直接關係。另外,保持睡眠衞生也要注意日常生活習慣,例如失眠人士不應太晚喝咖啡,或者白天喝酒和午睡,這樣做很易打斷晚上的睡眠周期,令自己在晚上難以入睡。


在假期補眠能否償還「睡眠債」?

平日經常睡眠不足,欠下很多「睡眠債」,確實可以在假期時多睡去「還債」,但突然睡很多也會打亂生理節奏,或者因晚上睡不夠而在白天補眠,經常在白天睡覺也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質素。因此,如果只是偶一為之,補眠確實 可以彌補睡眠不足的問題,但若恆常這樣做,由於每次補眠都會打亂生理時鐘,逐漸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加重失眠問題便更得不償失。


如想知道更多資訊,馬上收看影片,解開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