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臂膝蓋手術

機械臂膝蓋手術

精靈一點:機械臂膝蓋手術

隨着人口老化,關節退化問題日益嚴重,關節置換手術成為不少長者重拾生活質素的希望。然而,關節置換手術並非人人適用,手術過程及術後復原亦牽涉不少細節。本集請來骨科專科醫生張文康醫生,一起探討關節置換手術的適用對象、手術過程以及潛在風險。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成因

絕大部分病人都是因為患上膝關節退化,而有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退化性膝關節炎(又稱膝關節退化)大部分都是原發性,即沒有清晰的病因,但相信是因為老化、關節的結構磨損而引起。有小部分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症,或者經歷嚴重創傷(如十字韌帶撕裂、半月板撕裂)的病人,膝關節的退化也會加速。

病人一般由約六十歲開始有退化的症狀,然此病症有年輕化的趨勢,病人年齡開始下降至四、五十歲。除了原發性等病因,過重也有機會是患病原因。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指引,BMI 超過二十三會增加膝關節退化機會。


如何保養膝關節

醫生鼓勵患者做一些不同類型的膝關節運動。適當運動能讓膝關節附近的肌肉強壯一點,能有效可以減低膝關節的壓力,從而減少退化。相反,如果患者因病症戒除運動習慣,肌肉力量的流失會令,關節越來越不穩定,反而會越痛。


早期治療手段

早期的關節退化以保守治療為主,可分為運動類型的治療和藥物治療。


運動類型的治療

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是四頭肌,即大腿以上的關節。平常的運動訓練最主要集中在四頭肌,四頭肌的肌肉是最重要的膝關節肌肉,其功能是將腳踢高。如果四頭肌強壯,患者在上下樓梯時就不會那麽辛苦;相反,如果患者的四頭肌偏弱,其膝關節功能會很差。因此治療時,一般會先以鍛鍊四頭肌為目標。

簡單來說,四頭肌活動就是踢腿運動。可請病人睡在床上,綁一些重物在腳跟上(約一至兩磅左右)然後做一個踢腿的動作,腳伸直離地、大約維持三、四秒。這已經可以很有效地控制、訓練四頭肌。

年輕患者能進行較高強度的訓練。例如靠牆蹲、小腿提踵、單脚蹲、曲膝橋式等。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消炎止痛藥

利用藥物控制急性痛的情況,為一次性,僅用作控制痛楚。

2.口服藥物

最常見的是葡萄糖胺類型的藥物,另外還有骨膠原的藥物。醫學上暫無證據證明口服藥物有用,但有不少病人吃完之後都表示舒服了一點,而這些藥物基本上沒有甚麼副作用,一般也會建議病人考慮食用。

3.注射治療

打啫喱針,學名為透明質酸。將啫喱狀的物體注射在膝關節裏面,從而潤滑關節、填充軟骨。

4.血小板治療

在身體裏抽大約六十毫升血,用離心機將血分離至不同的部位,取中間大約四毫升比較有用的部分(即血小板),然後將其注射在關節裏,可以達到消炎、促進軟骨復原的功效。


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適用對象

1.關節退化嚴重的患者

2.非手術治療方案無效的患者

3.日常生活受嚴重影響的患者


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好處

基本上最常見的方案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將傷骨問題取走後,換上一個人工膝關節。除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外,還有半膝關節置換。膝關節一般分為內側和外側,而九成的個案都是以內側的退化為主,如果病人只有內側關節退化,就可以做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中間正常的關節及韌帶。由於半膝關節置換手術是微創手術,手術後患者的復原能力會好一些,對病人的創傷也會少一些。


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

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用到的機器主要有兩個部分,鏡頭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幫助醫生導航,決定做手術的位置;機械手臂則用作放置配件,協助醫生進行置骨。手術前,醫生會建立骨骼模型並制定手術計劃;手術時,醫生會用工具確認骨頭位置,將相關的資料輸入電腦,讓電腦知道骨頭的位置,再用機械臂輔助手術完成。


機械臂輔助膝關節置換的好處

1.提高手術精準度、安全性和準確性

2.減少誤差(假體放置準確性提高約兩成,由百分之八十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五)

3.軟組織創傷更少

4.功能恢復更早

5.個人化膝關節(能因應患者韌帶的柔韌度作調整)

6.減少併發症風險


如想知道更多資訊,馬上收看影片,解開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