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九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牛棚」,原本由政府產業署管理,至二〇一一年才改為發展局接管及對外開放。其以紅磚為主要結構材料,一九〇八年開始運作的建築群設計佈局,皆以二十世紀西方市場格局為主;中庭以矮牆圍起分隔,牆身兩面牆腳均有長長的餵飼水糟,亦可見昔日繫於牛隻的鐵環。圍繞中庭有五座紅磚平房,錯落有致各長五十米, 當中亦保留了牛隻上落用的斜道。各磚屋皆有特色,通花鐵欄裝飾襯木門窗戶,天花木橫樑,所有磚屋用作支撐的鑄鐵亦塗上黑色,與紅色泥磚及綠悠悠植物樹木成強烈對比,磚砌原裝煙囱更是絕無僅有,充滿藝術氣息,乃香港碩果僅存同類建築群。
「牛棚」之價值,不止於其「硬件」上已具歷史意義及建築特色;現今牛棚藝術村之存在,除可在「軟件」上推動藝術發展,更可以承擔社區文化發展及保育任務。跟中環其他以創意吸客的保育建築相比,雖同樣是標籤創意藝術,但「牛棚」一切卻實而不華,配合以人情味為根本的土瓜灣十三街區,理念相近加上文青氣息,具地氣又有heart。欠奉賣弄花巧商品銷售、不設Cafe、莫問天價而花巧的擺設、絕跡大型品牌活動宣傳等卡通人物載歌載舞,只有樹影婆娑之下難得的寧靜,思考及享受人生另一套生活價值,融入地區氣氛。
同舟之下 合而不假
「牛棚」是一個簡單藝術世界,攀牆樹繼續圍繞紅磚瓦頂自由漫延,貓兒可以放任於街道享受太陽。那份自然、率性、自我,正是牛棚村之風格;藝術空氣如此簡單,途步接觸入門不用登梯。其實藝術就是一份生活態度的選擇,輕鬆簡易融合於社區。
保留香港社區藝術,並非簡單提供創作空間,更需要環境與氣氛。必須承認,香港藝術創作是由殖民地華洋文化作為起點,市民喜好及生活於風馬牛不相及之下共融創見不同風格,昔日屠房也可化身為釋出美善的地方,「而知也無涯」,建構出小島之傳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