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武術,包括廣東五大家「洪、劉、蔡、李、莫」,以及詠春等。其中,洪拳和詠春在佛山開花結果,有其歷史地理因素。
位於廣州西南的佛山鎮,因為處於水路交通要塞,無論是來自內陸或海外異邦的商賈、伶人、僧侶均絡繹不絕,早於東晉時期,佛教已傳入該地,佛山因而得名。
自明、清時期,佛山更因貿易及手工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水路網絡的發達,讓其經濟繁榮發展,但平坦的地勢也令其難於防禦,而且鄰近廣州,北接內陸腹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另外,明、清時期來自沿海的海盜活動,以及天地會等反清勢力的迅速發展,也提高了佛山居民對保護身家性命財產的警惕。歷來佛山居民為求自保,逐漸發展出尚武的傳統。
一八四〇年代初期,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佛山的手工業面對廉價洋貨競爭的衝擊,不少生產陶器、布料、鐵絲和鐵釘的工場倒閉,工商業遷移至廣州,人口由道光十年(一八三〇年)的六十萬人,下降到民國初年的三十萬,資本家為降低成本,對基層勞工的欺壓變本加厲。面對社會動蕩不安,不少基層勞工希望透過習武強身健體、保護人身安全。那時候的佛山和廣州,武館和藥局林立,正反映了這種社會現實。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