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建築除了達到防衛的功能外,實際上是由宗族管理的一個小區。因防禦上的需要,必須準備長時期把入口關閉以抵抗強盜或敵人進侵,故圍村内一定要有自供自給的基本能力,所以水井在每個圍村內都是必須的,而且也會飼養家畜。
在廣東一帶,圍村的歷史發展比本地早,有歷史記載最早的圍村是南宋興建的梅縣松口蔡蒙吉故居。表面看來,本地圍村的建築形式明顯受到鄰近地區的影響,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
從整體上看,錦田吉慶圍與龍南縣西關新圍的平面佈局極為相似,整條村落的房屋都是由一道厚厚的、有更樓的圍牆所保護。不過,西關新圍的平面佈局是門堂屋的典型代表,在中軸線兩旁的建築都是相對稱的,而所有重要的建築物——大廳、祠堂,都是排列在中軸線上;但本地圍村的軸線卻是空間的通道,例如吉慶圍中間的通道由門樓開始直達後圍牆中間的祠堂,而覲龍圍的中軸線主巷盡頭則是神壇。直至今天,學者還未能解釋這種不同空間佈局的原因。
本地圍村的平面佈局多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而唯一的入口開在圍牆的正中位置。當然亦有例外,例如在十九世紀興建的松柏客家圍,及在粉嶺龍躍頭的老圍入口都不是開在圍牆中央。在圍村的入口,一般都建有門樓,而門樓與角樓均是防止敵人進攻之主要建築設施。在圍村的建築,門樓不是一個簡單的小型城門,也有暗藏水坑,在敵人用火進攻時,可以放水保護木門不被燒毀。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