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分析香港各區現時和未來經濟地租的表現,推測未來樓市各區個別發展的走勢,從而找出跑贏大市的地段及物業。前作《智取筍盤——68個樓市大勢關鍵詞》旨在釐清一些地產名詞和理論,本書則是理論的應用和實踐,建構分析樓市的理論框架,亦指出應該投資哪些具發展潛力的物業。
筆者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詢問朋友及讀者,為何香港樓價長升長有?多數都有人能指出是因為供應短缺、量化寬鬆、息率低企等原因,可是還有兩大因素經常被忽略:交通基建和產業提升。這兩個因素之所以更形重要,是因為前三個因素放諸全港物業皆準,解釋不了為何不同物業和區分又會有不同的表現,特別是當樓價已飛升,租金回報似有若無,物業升值對於投資回報更為重要。
經濟學上有「經濟地租」(Economic Rent)一詞,指一個地方所能夠衍生出來的經濟價值,經濟學家構思這理論時產業結構簡單,科技不及現時先進,從而推論出與市場(市中心)的距離與運輸成本成反比,從而決定土地可以種植不同的農作物而影響地租水平。香港地產市場信奉的「中環中心論」即源自於此,認為樓價應該是距離中環的遠近而決定,甚至到今日一些樓市分析節目,仍然使用這種分析框架,本書的其中一個論點就是對之作出質疑。
時移勢易,在城市中影響地租水平的因素眾多,運輸成本可以因為基建而大幅下降,遠距離可以用速度彌補,運輸貨物到市場被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訊息流所取代,工商業活動取代農業,並且出現產業不斷的提升。屯門樓市就是一例,以前被視為「一升大市就見頂」的藍燈籠,可是卻在這十多年來長期跑贏大市,原因就是由屯門到市區開通了西鐵,期後又接駁了西部通道到深圳,未來更會有過海隧道直達赤鱲角機場,結果就是屯門由偏遠的工業和住宅區變身成為跨境消費熱點,樓價表現自然不再是吳下阿蒙,不可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