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留聲機和戲曲唱片已經在中國的大城市開始流行,開展了一種新興的聽覺文化。聆聽唱片的美感經驗來自留聲機所播放的樂音,訴諸於聆樂者的聽覺感官,有別於賞覧「文本戲曲」的視覺閱讀。更有別於充滿「動態」「聲感」的舞台演出。或者可以說,「唱片上的戲曲」將舞台演出的「景觀」(spectacle)部份剔除,保留聽覺的感官經驗(唱唸和音樂)。舞台上的現場戲曲,每一場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演員會因應現場的狀態或個人的藝術反應,每次作出不同程度的變化增減。這些臨場演繹和即興變奏,為每次購票入場的觀眾帶來觀賞趣味。而由留聲機播放的「唱片上的戲曲」,是在錄音室預先錄製的戲曲演唱(現場錄音灌片除外),經過科技處理由機器大量印製。是以上文所說賞聽戲曲唱片中「名伶之絕技」中的「絕技」,其實是一種複製音樂,較臨場演出的舞台戲曲具有更大的固定性(fixity)。亦即是說,不同聆樂者在不同時空,收聽用留聲機播出的同一張唱片,理論上每一次的音樂內容都是等同的。另一方面,當重複性取代了變異性之後,「唱片戲曲」卻成唯一一種能夠由個人控制隨意重播,反復重聽的戲曲品種,更方便聆樂者「細嚼戲中之精華」。這種獨特的戲曲聆聽經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點都不新鮮。但在留聲機發明之前的年代,是不能想像的。

 

「唱片上的戲曲」是在錄音室通過音響機械預先錄製;也就是說,留聲機所播放的戲曲曲藝,已經從它們所鑲嵌的表演場合抽離。現場的集體觀劇聆樂活動,轉移成為戶內的個人唱片聆聽。各類曲藝表演所根植連屬的社會性、場合性和空間性因而被抹除,被唱片上「去場合」(decontextualized)的音樂樂曲所取代。換句話說,「唱片戲曲」是一種「去場合」,「去景觀」的戲曲形式。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