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屆奧運會中,殘疾人奧運都是奧運會後緊接的盛事。殘奧為傷殘士人提供運動競賽的機會,同樣注重公平競技的體育精神。現代殘奧最遠可以追溯二戰之後,為了三千五百萬二戰傷殘者,在1948年倫敦奧運期間,有「殘奧之父」稱號的外科醫生古特曼(Ludwig Guttmann)在英國斯托克曼德維爾(Stoke Mandeville)舉行殘疾人士輪椅運動會,成為殘奧會的開端,首屆只有16名傷兵參加。
時間來到2024巴黎殘奧,今屆將有超過4400名傷健運動員,參加549項競技項目。近年,香港殘疾人奧運會的運動員在各大型賽事中屢創佳績,顯示了不屈的鬥志,香港觀眾亦寄望他們今屆可繼續大放異彩,為香港人光。
- 殘疾人奧運會是甚麼
- 殘疾人奧運會分級系統
- 殘疾人奧運會的簡介
- 殘疾人奧運會的核心理念和宗旨
- 殘奧會的組織機構和運營模式
- 殘疾人奧運會歷史 ● 起源和發展 ● 創辦背景 ● 歷屆殘奧會的重大里程碑
- 殘疾人奧運會象徵標誌

殘疾人奧運會是甚麼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s),現已成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分支,讓傷殘人士運動員發揮其運動細胞。
1960年羅馬奧運起,傷殘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跟住夏季奧運之後舉行。該年,古特曼醫生正式將殘奧會命名為「Paralympics」,源自希臘語介詞「para」(「並肩」的意思),含義是「殘奧會」與「奧運會」平行,象徵平等。該屆殘奧會在羅馬舉辦,共吸引了23個國家、約400名殘疾輪椅運動員參賽,並且是首度在奧運場館舉行。
在1988年的漢城(現稱首爾),歷史上首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和殘疾人奧運會在同一場地舉辦。自此,兩個奧運會亦開始在同一城市及場地舉行。

殘疾人奧運會分級系統
為了讓每名殘疾運動員可以如奧運會般進行相類比賽,殘奧會將根據運動員不同殘障程度而進行分級,分為身體殘障、視力障礙以及智力障礙三類。當中,身體殘障包括肌肉力量受損、被動運動範圍受損、腿長不等、身材矮小、肌肉緊張、肢體虛弱、動作不協調及不自主運動等。
另外,參加殘奧的運動員,必須是以下十種殘障之一:肌肉力量受損、被動運動範圍受損、肢體虛弱、腿長不等、身材矮小、肌肉緊張、動作不協調、不自主運動、視力障礙、智力障礙。
在殘奧會中,不同運動項目的分級系統都會有所不同,並由國際聯合會(IF)制定,IF同時定期檢討分級系統,例如BC1-4級、T36級、S14級等。這些級別是根據運動員的殘疾類型和級別進行分類的。這樣可以確保競技活動的公平性和運動員的安全。
以田徑為例,殘奧會田徑項目的分級,是由字母T或F,連同後面數字組成,T代表「徑賽」(Track),而F就代表「田賽」(Field),每類再按照類型(首個數字)及殘障程度劃分,第二個數字越小代表殘障程度越大。

殘疾人奧運會的簡介
現代傷殘奧運的籌辦工作,由1989年起交到了「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手中。「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於1989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成立,現今總部現在設於德國波恩,聘請大約100名工作人員。
與國際奧委會一樣,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也是一個國際非營利組織,由184個國家殘奧委會組成,包括法國殘奧委會、各體育項目協會以及各大洲和國際殘疾人體育組織。
殘疾人奧運會的核心理念和宗旨
國際殘奧委會的願景是協助殘疾運動員提升競技水平,締造體育成就,激勵和激發世界。國際殘奧委會執行並領導殘奧運動的發展方向,殘疾人運動是一個匯聚個人和組織的全球網絡,各成員致力為所有殘疾運動員提供體育運動機會,並相信這會為世人帶來平等機會及為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殘奧會的組織機構和運營模式
殘奧由其1948年倫敦運動會發展至今,走過一段漫長的道路。現代殘奧會的主辦機構為「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1989年成立;而現代奧運的主辦機構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奧委會)」(IOC),1894年成立,兩者並非同一組織。
國際奧委會雖然承認殘奧會的地位,但兩者曾經並不咬弦。例如,在1983年的會議上,國際奧委會曾警告國際殘奧委會設計的會徽使用了「奧林匹克」一詞,破壞了商標法。
不過,由於殘奧會在國際體育競賽中的影響力及意義不斷擴大,雙方最終達成共識,在1988年決定「殘奧會由同一奧組委負責組織比賽、安全、經費等事宜,並由國際奧委會授權的媒體負責轉播殘奧會比賽。」至此開始了實際性的合作。2001年,國際殘奧委會更與國際奧委會簽訂協議,授權由後者決定奧運會主辦權誰屬,某地一旦獲選為主辦城市,必須同時兼辦殘奧會,殘奧會亦將緊接着奧運會舉行。
殘疾人奧運會歷史
● 起源和發展
殘奧與現代奧運一般,與止戰有莫大關係,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約5000萬人死亡、3500萬人傷殘。1948年倫敦奧運期間,有「殘奧之父」稱號的外科醫生古特曼(Ludwig Guttmann)組織了一場體育比賽,16名二戰中脊髓受傷的老兵參加了比賽。四年後,來自荷蘭的競爭對手加入進來。這項現在被稱為殘奧會的國際運動誕生了。從此,古特曼醫生也被稱為「殘奧之父」。● 創辦背景
現代殘奧會由總部設在德國波恩的「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管理,其源頭可追溯至1948年於英格蘭舉辦的二戰受傷老兵運動會。 面向殘疾運動員的奧運式運動會最初於1960年舉行,從1988年起,殘奧會與普通夏季和冬季奧運會先後在同一城市舉辦。
● 歷屆殘奧會的重大里程碑
1948
第一個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運動會於英國斯托克曼德維爾(Stoke Mandeville)舉行,從1948年起每年均有舉行。
1952
荷蘭運動員於1952年也參與了斯托克曼德維爾的比賽,國際殘疾人士運動會亦由此應運而生。
1960
首個依循奧林匹克運動會模式專為殘疾運動員而設的運動會於1960年緊接奧運會之後在羅馬舉行,這屆比賽被視為第一屆殘疾人奧運會,約有400位分別來自23個國家的運動員在八個比賽項目中參加競逐,其中六項目前仍然是殘疾人奧運會中的賽項:射箭、 田徑、游泳、乒乓球、輪椅籃球和輪椅劍擊。由1960年開始,殘疾人奧運會便定為四年一度,與奧林匹克運動會同年舉行。
1988
歷史上首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和殘疾人奧運會在同一場地舉辦。自此,兩個奧運會亦開始在同一城市及場地舉行。
2000
在悉尼殘疾人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委會達成協議,將奧林匹克運動會和殘疾人奧運會的申辦程序及合約二合為一。
2008 北京2008殘疾人奧運會,成為新安排下的首個賽事。
殘疾人奧運會象徵標誌
殘奧會標誌是白底上由紅、藍、綠三個顏色組成的「彩帶」圍繞一點。不對稱新月形的彩帶是運動的象徵。
殘疾人運動的價值觀在於決心、勇氣及鼓勵和平等。國際殘奧委會會標由三個新月形狀的彩帶組成,分別為綠色、紅色和藍色。彩帶名為agito,在拉丁語中的意思為運動。三個彩帶呈圓形排列,象徵着國際殘奧委會通過體育運動將全世界的運動員團結起來。
現今殘疾人士奧運會標誌,於2003年4月開始使用。三條彩帶圍着一個中心點,強調「 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的作用,是將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帶到一起,使他們能夠參與」。形狀也象徵着殘奧會的願景是「使殘疾人運動員實現卓越運動,鼓舞和激勵世界」。
相關文章:巴黎殘奧8件事,一文了解殘奧吉祥物、獎牌、開幕式、港隊名單及往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