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傳統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它在古代擔當了傳揚各種資訊的角色,戲曲中人既是觀眾的影子,也是平民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戲曲研究先賢王國維先生曾精簡地用「以歌舞演故事」來界定中國戲曲,充分地反映了現代人對戲曲的看法。
但不得提的是,戲曲曾經也是「震撼性」的媒體。
戲曲的首個成熟劇種是「南戲」,形成於北宋末年的11世紀時。它匯聚了漢代百戲、唐代戲弄和北宋雜劇裏所有項目,並利用了獨唱、對唱、合唱、器樂、扮官、扮男、扮女、扮神鬼、扮野獸、扮物件、吞劍、噴火、走索、摔跤,以至唐詩、宋詞、小說等本來是「九唔搭八」的項目,作為具時代性和社會性的說故事手段。戲曲的藝術能媲美古希臘悲劇、歐洲浪漫派歌劇以至電影,成為「總體藝術」(Total Art Form)。隨後的元雜劇、明傳奇,更是「震撼」地觸動了無數心靈。今天回顧戲曲的輝煌歷史,實在不止於「以歌舞」,而是「以所有藝術手段」,並「震撼地」演故事。
但並非每個戲曲劇目都是「震撼性」的。早在戲曲的輝煌時期,便有唯利是圖的藝人東施效顰,把戲曲變成陳腔濫調,令不少觀眾誤解了戲曲的語言「膚淺」、「老土」、「冗長」、「吵鬧」、「敷衍」、「說教」、「過時」、「狹隘」。這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藝術形式,都難逃避生、老、病、死的里程:當一天戲曲成為「陳腔濫調」、「無病呻吟」時,必會受到群眾的唾棄。
也由於戲曲潛在的「震撼性」,歷來當權者對它既愛又恨,很多劇作被禁演的同時,不少劇作家也曾因作品隱含諷刺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清代創作《桃花扇》的孔尚任便因曲文寓意反清而被免官。1966至1976年震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當時江青等「四人幫」刻意發展「革命現代京劇」作為全國性的唯一劇種,致使不少地方劇種名存實亡。他們倒台後,那些歌功頌德的樣板戲都被淘汰了。
自從電影在19至20世紀於全球興起和普及後,戲曲不再是人們首選的娛樂節目。但隨着時代演變,不少戲曲劇種成功地摸索到自己的道路,繼續發揚這些具有心思、誠意的劇目,仍然觸動着觀眾的心靈。
正因戲曲曾經是「以所有藝術手段演故事」的「總體藝術」,它的起源、歷史、語言、發展,是值得中國文化的熱愛者花時間去理解的。
究竟把戲曲界定為「以歌舞演故事」、「以唱、做、念、打演故事」還是「以所有藝術手段演故事」?這多少反映了我們對當代戲曲的期盼。這個期盼,也只能建基於對戲曲的「前世今生」和「內裏乾坤」的透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