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吃得慢受環境影響
當幼兒1歲大以後,奶類食物在整體飲食中的角色便會漸漸被固體食物或較接近成人食物的正餐所代替,但不少家長都會投訴家中幼兒「無心進食」,單是吃一餐飯便要花上整整一個小時,增加父母照顧幼兒時的不少負擔。個別家長更會將幼兒「唔肚餓」、「不想吃」等狀態與腸道疾病扯上關係,但當家長知道幼兒進入幼兒園後卻會乖乖地進食,便會發覺幼兒吃得慢與疾病無關,反而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
正餐之間避免進食小吃
飢餓刺激食慾是人類自然求生的基本能力,當幼兒花上一個多小時才吃完一頓正餐,便會大大打亂肚內進食的生理時鐘,破壞身體調節食量的能力。由於每餐進食時間長,正餐與正餐之間的時間亦會縮短,令消化道內經常有食物在當中停留,令幼兒不知飽、亦不知餓,沒有飢餓的感覺;幼兒亦失去進食的衝動,加上家長怕幼兒正餐吃不飽,因而在正餐之間不停餵幼兒進食小吃或奶類飲品以作補充,造成惡性循環,只會令幼兒的飲食變得越來越亂。
飢餓是進食時求生本能
既然知道「吃得慢」所帶來的惡果,家長必須下定決心,為每餐進食時間定出限時,若幼兒無法在指定時間(例如半小時)內吃完一餐,便要狠心將食物沒收;即使幼兒在進食下一餐時表示肚餓,亦不可讓幼兒從新進食,方能讓幼兒明白父母的決心,不敢在用餐時撒野。
當然,這種「訓練」方法聽起來相當殘忍,但這是唯一奏效的方法,讓幼兒重拾飢餓時要進食的基礎求生本能。而這樣的做法,往往較強行餵食的做法來得有效。
進食時不應看電視或玩玩具
家長要明確告訴幼兒吃完了正餐才可看電視、玩玩具,讓幼兒清楚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方能解決分心的問題。家長亦要定立合適的進食時間表,盡量拉遠正餐和小食之間的距離,培養出正常的胃口,便可避免每餐追逐餵食的情況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