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大肉的風險

大家可能知道,假如我們因為細菌感染而生病,醫生為了殺滅細菌,往往為我們處方抗生素,供口服或注射。大家亦可能聽過,過度使用這種治療方法,有機會引致細菌出現「抗藥性」,使得往後使用抗生素時效用大減,在面對一些由此出現的「超級細菌」(superbug)時甚至出現無藥可用的情況。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即使我們沒有生病而服用抗生素,肉類中殘留的抗生素也會令我們體內的分量增加,從而加劇了以上的問題。另一方面,原本感染動物的「超級細菌」也可以轉為感染人類,令瘟疫爆發的風險大增。

 

此外,為了令禽畜快高長大,現代畜牧業也大量使用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s),但研究指出,這些激素洩漏到自然環境後,會對生態做成很大干擾,其中包括雌性動物的雄性化、雄性動物的雌性化、性別比例失調甚至不育等。

 

最備受爭議的一種激素,是在上世紀70年代透過「基因重組技術」(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合成的「重組牛生長激素」(recombinant bovine growth hormone,縮寫rBGH)。這種激素的一大作用是增加乳牛的乳汁產量,但憂慮到它對牛隻及至人類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少國家如歐盟、加拿大、澳洲等已經禁止使用。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皆認為激素不對人類帶來任何威脅,不過為了釋除公眾的疑慮,一些生產商會在牛奶產品上貼上了「不含rBGH」的字樣,好讓消費者可以作出選擇。

 

曾經有過一段時期,這種激素被認為與西方兒童早熟(precocious puberty)──例如8、9歲的女孩開始有月經,11、12歲的男孩已經要刮鬍子──的趨勢有關。但往後的研究顯示,rBGH會在消化過程中被人體分解,所以不會殘留體內,而早熟的現象有可能跟營養全面改善甚或過分攝取有關。

 

較早熟這個現象更令人擔心的,是激素會否誘發癌症(腫瘤)這個問題。科學家指出,由於激素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endocrinal system),有機會增加癌病的風險,特別是女性的乳癌和子宮癌等。

出版社:閱亮點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