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開國之初,立志打造一個文治國家,世代君主,莫不好學,而執政大臣,也無一不是科第出身,以學問相尚,把宋朝鍛造為一個文明爛熟的文化大帝國。

宋朝的科舉,朝廷擴大了錄取的名額,使它遠遠超過了唐代,平民階層在社會階層中上行的概率,也遠遠高於唐代。唐代「事前請托」,也就是考生把自己的詩文進呈給考官以自我推薦的做法也被杜絕了,代之以糊名制度,就是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資訊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閱卷官無法得知每張卷子是誰的。這使得像蘇軾這樣沒有家世背景的讀書人能夠更公平地為政府所用。如錢穆先生所說,「升入政治上層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無古代封建貴族及門第傳統的遺存」。蘇軾、蘇轍、張載、呂惠卿,都是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由歐陽修主持的那次考試中及第的,但也造成了歐陽修的那次誤會。

歐陽修就這樣在試卷上認識了蘇軾。很久以後,他對自己的兒子說:「記着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還說:「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蘇氏兄弟的才華,挑動了歐陽修與張方平的愛才之心,使這兩位朝廷上的死對頭,步調一致地薦舉這對年輕人。但他們掌控不了蘇軾的命運,朝廷政治如同一個迅速轉動的骰子,沒有邏輯可言,而它的每一次停止,都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與榮辱。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