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就業社會:誰是科技貴族?誰的人工智能?
基層勞工過剩/不足
恐懼症
#適切科技#人本科技
暑假到北美探親,發覺自特朗普上台之後,聲勢浩大的打擊非法移民論調,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畢竟在政治上,右翼民粹主義風頭一時無兩;但在經濟上,北美依賴大量非法移民充當基層勞工,填補本土白人(甚至是黑人)不願承擔的工作,已達到唇齒相依的地步,只是大家不願坦白承認而已。
事實上,近年只要到日本旅遊的話,亦必然發現飲食零售業充斥大量大陸勞工,普通話基本上是通行無阻。即使在長期高度抗拒外來移民的日本,同樣敵不過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無論口頭上如何抗拒大陸的影響,現實上還是屈服於市場的需要。
香港的「經濟支柱」
早前關於大陸引入菲律賓傭工的消息,在香港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回響。其實任誰都明白,外傭填補香港無數家庭照顧的崗位,釋放香港人(尤其是婦女)的大量勞動力,同樣是香港維持繁榮安定的必要條件。假如香港失去這條「經濟支柱」,完全能想像後果會是「災難性」的!與此同時,單程證來港的大陸新移民,則是香港飲食零售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同樣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客觀事實。與外傭一樣,大陸新移民未來能否無限量供應,亦是一個相當大的疑問。
回說日本,作為全球人口老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其實很早便嘗試研發各種科技,以填補基層勞動力的不足。當地食肆普遍採用自動點菜機,以減省落單和收錢所需的人手,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近年香港部分日式食肆亦引入這類系統,甚至利用軌道輸送取代人手傳菜。但很明顯地,這些都是很個別和另類的例子,絕大部分食肆的管理和營運模式,依舊和《基本法》所列明的一樣,五十年不變。
以人為本的科技
這些例子,或許正好說明了我對香港科研發展的想像:科技並非單獨發展的全新產業,而是應該融入各行各業的現有流程,和普及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需要的並非世界級的高新科技,而是易學易用、易於普及,有助廣泛行業和普羅市民提高生產力的應用技術,讓科研文化能植根於城市的不同角落;我們不需要取代高技術職位的尖端科技,而是填補基層勞工不足的「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惠及不同階層和社羣的需要。
「適切科技」或稱「中介科技」(intermediate technology)的概念,主要源於舒米赫(E. F. Schumacher)在《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1973)的經濟學經典著作,主要指一些小規模、適應本土需要、以人為本的科技。表面看來,這些原則似乎更適用於落後的貧困地區,和現代化的香港大都會風馬牛不相及。但正如《小即是美》一書誕生於石油危機之際,當下全人類亦面對全球生態和氣候危機的挑戰。生活在富裕地區如香港的我們,是否就可以不聞不問,獨善其身?
出版社:印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