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是宋國貴族的後裔。他的父親名叫「叔梁紇」,是魯國的一位軍官,原有一個兒子,可是那個兒子是個跛子。為了想再得一個兒子,叔梁紇到鄹邑附近的尼山去求神。
後來,真的又得到一個兒子。叔梁紇為了感謝尼山的山神,便為這兒子取名「丘」,字「仲尼」。「丘」是小山,「仲」代表次子,「尼」為紀念尼山。這個小孩,就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
孔子家境清苦,二十歲時,在魯國做過「委吏」,那是管理倉庫糧食的小官;第二年,又改做「乘田」,也是小官,專門管理牧牛、牧羊。
他從十五歲時,開始發憤讀書,到了三十歲,便以博學知禮聞名於當時,許多人跟着他求學。
當時周天子的尊嚴一天比一天低落,孔子非常熱切地想改善時局,為社會做點事。他周遊列國,想得到機會一展抱負,孔子把自己比喻為一塊美玉,要找個識貨的好主顧賣一個好價錢。
孔子的真正目的不在求做官,也不貪圖富貴。因此,雖然許多國君想以高官厚祿留住孔子,然而,當孔子發現他們沒有實行仁政的誠意時,他非但不接受饋贈,而且立刻就離去。有一回,孔子在陳國幾乎餓死,但他仍不改變原則。
那個時候,魯國的政權落在魯國三家貴族的手中,他們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歷史上合稱「三桓」,國君毫無實際的權力。不久,季孫氏的家臣陽貨(一名陽虎)發動了一次政變,成為魯國的獨裁者。陽貨很早以前就聽說孔子的大名,想拉孔子來做官,以抬高自身的威望。然而陽貨心裏也明白,孔子不屑與自己為伍的。於是,陽貨便想了一個法子。
他先派人去找孔子,說陽貨想見他,孔子當然不理會。接着,陽貨又送來一大盤「蒸豚」(就是煮熟的美味豬肉)給孔子。
根據禮俗,別人送來東西應該要登門道謝。陽貨心想,孔子以知禮聞名,該不會連這點人情道理都不懂吧,於是安安心心在家裏等孔子上門。
孔子不願中計,也不想失禮,於是他派了幾個學生日夜守候在陽貨家門口。趁陽貨外出時,趕緊登門拜訪,留下一張名片後立刻告退。陽貨回家看到孔子的名片,氣得半死,卻也無可奈何。